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从“航天七部曲”谈 优秀作家应有的素质(杨晓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15日09:37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杨晓升
书名:飞向太空港(7部) 作者:李鸣生 出版者: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月书名:飞向太空港(7部) 作者:李鸣生 出版者: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面对众多写作对象和写作者的竞争,作者如何知己知彼、写什么和怎么写?这是一个战略性前提。

  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洋洋洒洒七册、数百万字,不仅成为李鸣生自己创作上的丰碑,更是中国航天发展史最形象生动、最恢宏壮阔的文学画卷之一。

  关于“航天七部曲”创作上的研究,评论家们已经从各种角度谈了很多,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可评、可谈的角度,如果继续研讨作品本身,不免会重复且难新意。但我注意到已经有评论家超越作品内容和技巧本身,提到了报告文学创作中的“李鸣生现象”。一个作家长达二十余年跟踪一个领域、不厌其烦地创作航天这么一个题材的作品,而且还不断推陈出新,这的确称得上“现象”了,让人感兴趣的是,文学创作中的“李鸣生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细想起来,作为优秀作家,李鸣生身上有以下这么几种素质——

  素质之一,眼光。眼光也叫发现,或悟性,也就是说,面对众多写作对象和写作者的竞争,作者如何知己知彼、写什么和怎么写?这是一个战略性前提。在这一点上,李鸣生可谓智者,他很早就选择并确立了自己将要从事的写作题材与创作领域。其实,李鸣生对科学题材的选择和创作,在他写作航天题材之前就开始了,比如他早期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863”》及稍后的《全球寻找“北京人”》,前者发表在《北京文学》并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李鸣生后来将创作聚焦到中国的航天领域,更是进一步占据了题材的制高点和创作上的优势,因为他深知,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共和国的发展交相辉映、一脉相承,永无止境,航天领域这个题材的创作、尤其是报告文学创作,角度和选题也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无止境。

  素质之二,情怀。李鸣生的情怀,是对国家的挚爱和对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预见和信心,对中国航天事业一往情深的热爱和坚守。这种坚守,表现了一位作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没有对国家和对航天事业的热爱,长达二十余年锲而不舍地跟踪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足迹,讴歌中国航天事业日新月异的巨大成就,这本身就很难想象。

  素质之三,定力。定力就是执着,二十余年守候航天题材,不厌其烦坚持写航天题材,紧紧追踪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品一部一部地写,几十万字几十万字地写,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李鸣生却坚持下来了,他知道他所写的航天题材的价值,也知道自己早已确立的写作目标,所以执着,锲而不舍,充满了定力。而定力,正是一个优秀作家应有的优秀品质。

  素质之四,功力。功力的表现,其一是文学性,李鸣生写的报告文学,自始至终都是用文学语言,大到宏大叙事,小到人物形象、人物命运、心理活动、情节、细节、场景和氛围的描写或烘托,都自觉地运用了文学语言,这使得他的每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都形象,生动,摇曳多姿,富于感染力。功力的另一种表现,是思想性,李鸣生报告文学的思想性,首先表现为对大题材的把握和驾驭,这种把握和驾驭,源于作家开阔的视野和丰厚的知识储备,对航天题材深入扎实的采访和了解,对作品宏观把握、微观切入与整体建构;其次是作品写作和建构过程中思想性的深入开掘,作者讴歌成就,又直面失败,包括对“文革”政治风云中发射将军命运等的揭示与反思、对中国火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利弊得失的宏观描述等等,既客观冷静,又充满了思辨色彩。由此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作品所达到的宽度和厚度,没有相应的功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