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丹青难写是精神——浅谈文学创作中的主题把握(文德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13日10:45 来源:山西日报 文德芳

  我曾在《文学报》发表过一篇文章《关于“非虚构”》:“我感觉在非虚构写作中,作者如何把握‘真实’是首要的。在对题材,以及人物命运、个性的把握时,需要作者去认知、领悟、考量,才能在非虚构作品中揭示其本质的真实、人性的真实、社会的真实等。”

  这篇文章中所写到的“真实”,其实,就是去伪存真、去除遮蔽的精神本质。这两年来,我进行创作的两个非虚构选题、题材不一样,关注点不一样,采访视角不一样,采访的人物不一样,采访的事件不一样,但却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在两个题材中所反映出来的人物精神本质,那便是中国精神!我所写的长篇报告文学《现代人心灵影像》和另一个选题——寻访抗战遗址,两个非虚构创作题材的内容虽然看似各不相同,一个题材关注当下现实生活多一些,另一个题材关注过往历史侧重一些,但两个非虚构作品创作中的担当是一样的,那就是人物精神的本质,或者说是串起每一篇作品的那根丝“线”。即在这些人物以及故事的书写中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怎样挖掘他们的思想本质,从中去回顾历史、展现当下、憧憬未来?

  我写《现代人心灵影像》这篇报告文学的时间跨度很漫长,有的人物,我注视了他们10多年。也许,每个人的身畔都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注视,那是命运的双眼;或者,是自我审视的双眼吧,我更愿意成为那双眼睛。我用文字真实、真诚、本质地记录这种审视以及审视的过程,这便是我《现代人心灵影像》的写作初衷。

  我在写作时着重对时代发展变革中,各阶层人物的生存、境遇,以及精神追求进行了书写。我从对他们的采访、深入了解中知道,他们有的庄严、忠实地活着,有的担负起了自己的那份责任,为自己,为未知,为需要他们的人活了下去,他们令我感动。我感动于他们不管多么艰辛,却从不逃避,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而一直在努力;感动于他们在那份艰难的生活里、命运里,依然有哭、笑、吃、喝,喜、悲、怒、骂;感动于他们仍然以己之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所关注的这些普通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现实社会的典型性。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对时代的审视,也有对人性的沉思。他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波澜壮阔,从表面上看,有的生活甚至很艰苦,但他们都有自己的追求,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管在什么样的人生境遇下,他们都会寻找并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切实回答了那个古老而平常的人生重大命题——人为什么而活着。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许多人冥思苦想而解不开的命题,被我笔下一个个普通的人物,以最朴素的认识、最平凡的行动、最善良的心灵,升华了自己的生命体系。

  他们之中不乏有以己之力让多数人活得更精神的人。

  像高艾清,他一直坚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你累了,他扶一把;你渴了,他递一碗水,这些看似举手之劳的平凡,却给予了乡亲们实实在在的温暖。他的一个举手之劳,就改变了一个儿童由死向生的命运。在高艾清的身后,站着一群“高艾清”;在高艾清精神映照下的人与人之间,是善心、爱心、关心的接力传递,让人温暖,给人以力量,给社会注入涓涓的暖流。像苑桂生,他多年坚持为太行山抗战烈士建纪念碑、烈士墓而奔走、呼吁,这样的信念、这样的力量支撑着他,矢志不渝地带领乡亲们,将贫困的马山村打造成为了当地闻名的“红色村庄”。当我书写他们的经历或者心路历程时,我并非对他们的故事感兴趣,而是更侧重书写他们悲凉中的温度、温暖、温情!

  同样,在寻访抗战遗址这个题材的创作中,我对主题的把握,首先是从浩如烟海的素材中寻找能够统领整个作品的精神主旨。

  “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不分年龄、性别、阶层、民族、党派,共同发出了抗战到底的怒吼。从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到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等,爱国将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以及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在这场伟大的民族抗战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那么,面对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我又应该怎么去书写?怎样去把握创作主题?

  如果把中华民族看作是一个大生命,每一个个体都是寄存其间的小生命,那所谓的生命之象,就是关乎民族的兴衰和精神的熔铸。时间跨越了70多年。70多年,岁月沧桑,多少风云人物从历史舞台中走过,又有多少人在这岁月之河中留下了足迹?回望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中华儿女不分南北、不分城市乡村,个人的小生命,都寄托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生命之中。

  其实,我更关注的是在战争的血雨腥风中,中华民族个体的生存困难,煎熬、逃亡、恐慌等精神困境,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战争把它们推向了极致。也就是在这个极致中,才能看到国破家亡时,不论是抗日将士,还是普通百姓,他们作为个体,其人性中折射出来的爱国情怀,就成为了我所采写的抗战题材的每一篇文章共同的普世价值。

  然而,只有人和事,没有日常人生的历史故事,文章又有些单调,于是,我在寻访中,不仅仅关注抗战历史,我更关注这段历史中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以及战火纷飞中的逃亡、抗争,记录他们在面对侵略战争时的奋斗、牺牲、温暖、关爱、和平等,从历史的时间、事件、地点中落实到普通的人,从这样的人物形象上把它们真实地展现出来。说到底,我是把爱国主义情怀这一中国精神作为我这个题材的主题,但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故事,而是在采访中着重挖掘到他们在战火硝烟中人性的细枝末节,因此,我在听老人们的回忆讲述时,便认真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有质感、有温度、有暖意、向上的细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