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社会转折处的“立心”者(杨汤琛)

——读《社会转型与文学想象——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研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12日11:17 来源:光明日报 杨汤琛

  新世纪既是时间链条内的逻辑起点,亦是社会生活世俗化日益加速的转折期。面对瞬息万变的新世纪文学,不少学者困惑于这时代发展之快,似乎失去了于变动不居中对它进行界定与批判的能力,以至他们策略性地将目光转向初具“史”味的八十年代,抑或具有“希腊小庙”式静穆之美的文本分析。当代文学研究日趋专业化、精英化的同时,其文章的精神底色却日趋苍白,社会启蒙意识日渐式微,批判精神呈疲软之态。尽管如此,仍有一批有抱负、有勇气的学者以介入的态度潜入当下漩涡,以持续的批判来厘清貌似混乱的文象。在新近出版的《社会转型与文学想象——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研究》一书中,龙其林以犀利的现实笔触、新颖的表现方式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立体画卷。

  《社会转型与文学想象》一书广涉新世纪以来的各类小说,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归纳了知识分子小说、“文革”小说、官场小说、生态小说、女性小说等几类想象模式,从中追踪时代真实的脉动。这几个不同的现象版块虽各有侧重,但都牢牢统一于社会转型之本质探究这一场域内,形成从问题出发的不同光谱,使得全书的现象评议变得丰富而立体。作者始终秉持诚意,为文处处“立心”,不仅在于其文字有着心灵的融入、性情的凸显,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士志于道”的载道情怀。论及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无奈、脆弱,作者的论述语调会变得沉郁、悲凉,悲怆之情感同身受;而一旦涉及权力场域下机制的荒谬、僵化,作者又显出金刚怒目的一面。这种接通了作者心灵的文学批评,较之理性有余、一味节制的文学研究,更能从情感上打动人心。

  作者富有卓识地从“想象”出发来归束当下纷纭的文学现象,这一“想象”视角有力地整合了破碎的、多面的当代书写,跳出了狭隘、新批评式的文本分析的藩篱,得以透过文学想象来观照社会转型。譬如在论述宗璞作《东藏记》时,作者并没有胶着于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批评,而是旁逸一笔,将笔触转向对宗璞本人作为知识分子的内在追求的勘察。这类关注书写主体精神、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写法,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潜入式的学术眼光与敏锐的观察能力。构建转型社会想象体的作家及批评家往往扮演了双重角色,他们既是社会转型的描述者、想象者,又是身在社会转型之中的沦陷者,他们在文本中制造社会形象的同时,也共时地被社会所塑造,甚至成为社会的同谋。因此,他们所构建的社会形态无不与创作主体背后的社会语境以及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图式有关,身在其中的创作主体的精神样式无疑也属于社会转型想象体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事实上,本书所要观照的“社会转型”不再是一个客观的、可以单向描述的表象,它不仅超越了现象描述,而且有效逾越了封闭的、单一性的想象体的论述,而成为社会与创作主体之间博弈的产物。由此,《社会转型与文学想象》一书不仅归纳了当代文学所凸显的“社会转型”这一想象体,更深入剖析了转型时期作为知识分子代言人的作者本身的心灵嬗变与精神图式。如何在社会转型的镜像下发现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主体以及批评家主体的内在缺失与欲望,并在文学与社会的张力论述下将之清晰呈现,这才是本书超越了其他同类书写而颇显高妙的独到之处。

  (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

  《社会转型与文学想象——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研究》 龙其林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