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新理性精神在崛起(刘芳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11日09: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芳坤

  周明全新作《“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操持起“80后”文学批评家研究,这本身就已经说明“80后”这一认识成规甚至是命名霸权,确实要重新认识了。

  “80后”被诟病为缺乏历史经验积淀的一代,但是在众生喧哗的新世纪场域之中,“80后”文学批评家群体的存在,无疑力证了这代人在另一个维度上的占位和绽放。“枪”和“玫瑰”恰如其分地比喻了这一群人成长过程中的残酷与富足。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被喻为“含着金汤勺”长大的中国人,他们的成长似乎顺风顺水,书中提及的多数批评家皆一路读书读到博士,不论是像李德南所说“是路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路”,他们受校园知识学养的熏陶年代已久。但也是他们,最先经历没有硝烟的战场,“提前衰老的一代”似乎是在这种战场上厮杀背后的心态表现。然而也是这种提前衰老,似乎让他们对于世事,对于文学有了更为理性的看法。与上代人最大的不同于是诞生,对世界的认识不是来源于青春苦难的经验积淀,而更多来源于阅读或是知识获取的形而上提升。

  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较之文学在网络上生存状态的集体狂欢,“80后”批评家们更多地存在于现实场域,《“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正是这一场域内的一次集结号,这声号响是“80后”严肃批评的开端。黄平说“批评家还是安静一点好”,点破批评和文学、市场应有的距离;而项静说“真正的文学批评是越来越小众化的”,道出文学批评亦是为知心人而作。他们冷眼热心看世界,把人生的认识灌注到批评之中从感官式的消费文化,到生命意志力量的沉潜,从感性到理性,批评跨过了一道叫做思考的关口。

  周明全的“80后”文学批评家研究,不仅展示了这群人理性主义之真理认识来源的世界本质性认同,更加融合了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风骨往往又来源于社会文化批评的深入和坚守,特别是对自我灵魂统摄的找寻。周明全说“批评家首先是人而不是鬼”,这一代生活在世俗社会中的人,时时要被金钱敲打着内心的欲望。诱惑就在不远处,所以杨庆祥清贫的生活是自己的选择,何同彬抵御世故的批评是自己的坚持。某种程度上,批评是他们作为人的信仰的坚持途径。康凌要做自觉的批评家,批评的同时怀疑批评;项静用批评表达自己表达真实,用批评充盈生命;刘涛在时代与自我的挣扎中以“我”为解困。自救的路通往被救,如项静所说,大部分病其实是在治疗过程中自愈的。

  从成长到思考文学到关怀人生再到文学批评,早衰的这一代人也是早熟的一代,他们比别人走了更短却更艰辛的路。他们的文学批评中洋溢着人情的温暖,“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大概是周全明当下的为人为文的最好注解;而东北大汉黄平在《贾平凹小说论稿》的扉页打上“献给出生于商州的妻子”的时候,大约是一个男人最好的温情。他们没有偏颇,没有武断,他们对于时代、文学和自身的认识依然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或许有黄平的徘徊,但也有刘涛的期盼,他们所做的就是多读书,多质疑,努力努力再努力。在理性的冰川上,具有人文关怀的光芒在闪烁。时代的精神不仅是阳光下彩色的泡沫,也是这些人脚踏实地铸就的地基,周明全们或许还不够成熟,他们或许还不能自成一家,但是他们却是时代所召唤的新的曙光,新理性精神的光辉在他们身上凸显,淡然自若的,坚定自守的,不激进,不放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