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琴书相伴饮和堂——李华君和他的《课间碎语》(吴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08日09:50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吴然

  中国书法之美,被誉为“众美中至美” ,魅力无穷。李华君浸润其间数十年,可谓情深意长,心手双畅,美不胜收,其乐融融。他为自己的书斋即“工作室”命名“饮和堂” 。撰联云:“琴以健身尚益智;书为心画且怡情” ,跋曰:“余自幼为父辈所染,颇好书画与音乐,以至数年不辍。汉代杨雄云:‘书者心画也。 ’孔子云: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又云:‘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余一生以翰墨丝竹为伴,极视听之娱,信可足也。 ”

  李华君乃四川泸州人,从小听力极佳,说是连长江对岸做买卖的吆喝声,他都听得见。小时他经常见父亲摆弄打击乐器,吹唢呐、笛子,他更是听得入迷。1953年上小学的时候,他是同学中第一个会吹口琴、识简谱的学生。读初中时,他对二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自制的二胡练习。他还向一位老人学会了古筝、扬琴。同时他也迷恋着对书画的爱好,跟随父亲和大哥学画花边、图案。在学校,他和同学创办油印的文艺刊物,插图配画,乐此不疲。

  1961年高中毕业,李华君应征入伍来到云南,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旅程。从对连队会议室的美化,他初显的绘画才华受到部队首长的关注。1966年,他调到昆明军区机关工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时期,他接触到许多部队首长。他说,“他们都是老红军,战功赫赫的将军!能在自己多年仰慕的人物身边工作,我甚感荣幸与自豪。在军区机关十多年,我多次陪同军区首长出差、下部队。他们的作风、他们广博的胸怀与气度、他们高尚的品质及思想境界,都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影响。 ”同时,他也认识了许多军旅画家、书法家和作家,和他们结下深厚友情。

  1986年调到云南画报社主持工作期间,他结识了众多书画名流大家。在和他们的交往交流中,他刻苦勤奋,融音乐绘画于翰墨,书艺大进而臻妙境。60年前手捧一小瓶墨汁,握着毛笔去考初中,不意在路上瓶子打烂,墨汁抹了一手的那个少年李华君,如今他的书法墨迹,广悬于国内名山禅寺。至于昆明周边的西山、黑龙潭、金殿、昙华寺、盘龙寺、郑和公园等等,更有他墨韵流芳。汪曾祺先生喻“翠湖”为“昆明的眼睛” ,有两道门楣上镌刻的“翠湖”大字,就出自李华君的手笔,每天迎送着出入翠湖的游人。他的书法作品,还大量选入《中华名胜楹联图览》 《书画名家作品集》等名家书画集。多年来,他还为200多种书刊题写书名、刊名,也题写了许多醒人眼目的店名、招牌。他的书法,流布甚广,众所珍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国书法热潮的推动下,昆明相继创办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昆明分校、云南省老年大学。李华君成为昆明第一批书法教师之一。自1991年被聘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教授, 30多年来他的讲授从未间断。他讲课有个特点,备课认真,但又不照本宣科,而是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多有临场发挥。有时则即席操笔,边讲边写,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深入浅出中,学员们看得心驰神往,听得津津有味。许多学员希望他把讲稿整理出书,他初不为所动。但看到学员抄来的听课笔记,内容之丰富,连自己都大为惊讶。回想多年的讲授,他不禁感慨良多。于是经过不断补充、修改、订正,有了这本别具一格的《课间碎语》 。

  这本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理论专著,但集李华君对书法的研究、探索、实践,涉及到与书法有关的美学、音乐、绘画、文学、哲学、宗教、京戏等等,知识点丰饶饱满,辐射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对历代名家书作的欣赏品评,则独到新颖。譬如他说“书法是黑白两色组成,似太极图由黑白双鱼旋转环抱组成,表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宇宙规律,是中国哲学理念的物化。 ”而书家的思想、情感、学识、经历、修养,乃至对世界、对生命的感悟,总是贯注到腕底,流露于字间,“字如心画” ,透过纸上笔墨得到充分表达。因此李华君在品赏古今书法名作时,总是人书相济,互为印证。如他借《蜀素帖》 ,谈米芾为书为人:“米芾有一颗充满天趣的心灵,深得书法真趣的灵气,一旦转入手中、笔中,墨洒神融,纵情肆意,浑然天成,传达出一种超迈的气势,自由浪漫的精神。 ”整部《课间碎语》 ,似语录短章,如随笔小品,行云流水,珠圆玉润,有他对书法睿智的思考,又有顺管奔流的情愫。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