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明的罅隙里,那些除不尽的余数——读王安忆《匿名》(苏幕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05日13:57 来源:北京日报 苏幕遮
    《匿名》        王安忆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匿名》 王安忆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王安忆是一位以理性思辨和绵密思考见长的作家,从《长恨歌》《启蒙时代》《纪实与虚构》到《天香》,她的很多小说都以坚实的现实主义为根基,描摹上海市井人生和小人物的生命底色,在跌宕的故事进程中流淌出生活的诗意。然而,从最新长篇小说《匿名》中,可以看出其对自我文学经验的巨大挑战:她将小说的笔触深入到人类文明的罅隙之中,去探讨一个被抛出社会规范之外的文明人的二度进化,去发现被整体文明所规避的另一些文明的历史存在,去描摹那些被主流社会所遗忘的角落里一群畸零人的生活图景和人生脉络。小说充满精妙的警语和抽象的隐喻,故事之外,夹杂了大量关于人类存在与文明进程的思考。

  小说以一场阴差阳错的绑架案开篇,一个退休返聘在私人贸易公司的老头被当做捐款跑路的老板“吴宝宝”,在经历了黑道绑架、审讯、失忆之后,被奉行不杀生原则的绑匪之一哑子抛入了一个叫做“林窟”的大山褶皱之中。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被迫中断,此际的主人公从现代文明的平台一脚踏空,退回到文明的最初和时间的深处,遗忘了姓名、身份和来路,改变了身形面貌,只记得语言与文字,成为了文明的罅隙中“一个除不尽的余数”。于是,在褪去了文明的外衣之后,他不得不进行人类的二次进化,在这片看似原始蒙昧却又充满文明遗迹的匿名天地中艰难求生,筑屋、耕种、狩猎、取火、穿衣、吃饭、攀爬……与此同时,他远在上海的家人开始了寻找。

  然而,《匿名》不是悬疑探案小说,亦非当代荒岛求生记,王安忆有更大的“野心”。于是,在这个万籁俱寂而又万籁俱响的世界中,主人公与绑匪哑子在长满杂草的麦地上写下一个个关于种植的古字,直指人类文明的最初;他偶遇已从“林窟”迁居“野骨”的傻子二点,建立起如父如友的温情,并逐渐找寻到遗落的文明碎片,拼凑出一个已然灭绝的山村的文明史和生存方式;他在空旷的山林中和充满灵性的鸟儿兀自对答,充满奇妙的玄机……他在遗忘的恐慌中不停地将事物分类、命名,一点一点地发现,一点一点地拼凑的过程,令人不得不感慨王安忆对文明史的精准概括:“漫长的瞬息,尽头啊,起头啊,都是人为的定义,人就是忙着到处命名,下定义,做规矩,称其为文明史。”

  当主人公似乎已经习惯了深山生活之后,一场意外的大火迫使他逃离林窟,重新走进了久违的尘世烟火。于是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再度涌入他的生命,他如同一张细致绵密的蛛网上的中心一点,串联起小镇养老院、县城福利院、嘈杂热闹的民间与波涛诡谲的江湖。在这个文明与混沌交织、被主流社会所忽略和遗忘的角落里,存在着一个由一群畸零人所构成的奇情世界。无论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紫孩子“小先心”、来自神秘的枸杞生长地的白化病少年鹏飞,还是从种植靛青的山坳里走出的江湖人士敦睦、相依为命而又关系微妙的绑匪麻和尚和哑子二人,抑或是养老院的女姑子、疯老头……这些生存在山村野镇中精灵一般的奇异人物都似乎无来路、无归处,各自的命运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无根的乡愁,各自代表了一段文明的浮沉,成为溢出正常社会规范之外的“除不尽的余数”。而他们之间的相濡以沫、自在从容令人深刻地感受到人生逆旅中饱含温情的世道人心。王安忆用平等真挚、充满静穆的慈悲的语言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苦难亦充满温情、充满缺陷亦充满灵性的奇情世界,写出了小人物间的邂逅与离别、歌哭与欢笑。在这片蛛网的颤动中,失忆的主人公如同一台重启的电脑,在被命名为“老新”和“吴宝宝”的过程中,逐渐拼凑出一块块自我记忆的碎片,也拼凑出一块块被遮蔽的整体文明的碎片。

  人类文明最初的源头在哪里?语言和文字是如何将文明进行分类与命名的?在永恒的时间洪流和浩瀚的宇宙空间中,人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在我们所谓的文明之外,是否还有更大更深的存在?那些人世间荒凉和边缘的角落里,曾经生发过的生机勃勃却又黯然消退的文明,是否也应纳入我们的整体文明之中?这些“除不尽的余数”,是否真的是文明进步足缝里挤出来的弃物?诚然,这是一部“烧脑”的小说,一部将夹叙夹议发挥到极致的小说,不唯有人间世相,更有洒落全书的智慧碎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