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妙笔辛勤二十年

———《谭凤环红楼梦人物墨线图集》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8日10:0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冯其庸
 冯其庸近影 冯其庸近影

  谭凤环女士从事《红楼梦》人物画的创作,转瞬已有20多年了,她的作画过程,我历历在目。开始她是临《八十七神仙卷》,可能连续临了好几遍,因为我处还有已装裱好的两个整卷,另外她自己手里还有,可见她对此卷用力之深。之后她又临唐人《簪花仕女图》,也临了好几遍,我处还存有一幅她单临个别人物的画幅,极具唐人神韵。这一点,特别要感念沈阳杨仁凯老,为了临好《簪花仕女图》,特地让她到辽博去看原作,这对她领会古人的用笔敷彩,特别是古画的神韵,是格外有用处的。此外,她还临过唐寅的《五美图》,还临过陈老莲的画。至今我的客厅里还挂着十多年前她临的陈老莲的那幅画,至今仍是百看不厌。

  她还临过一个特大图卷《五百罗汉图》,也是临了几遍,第一遍的临本也还在我处,我还将她散临的部分裱成镜框,挂在我的画室里。刘海粟老人总对我说,书画都不用夸张宣传,只要挂起来能经得住别人长时间看,它就自然经得住并且自己在宣传了。记得有一次,张正宇老人到我张自忠路的楼上书房,看到书房的门后挂着一幅未经装裱的水墨葡萄,极为赞赏。但是他说我要拿回去挂三个月,如果你的画经得起三个月的挂,那么你的画就站住了。后来他真的拿回去足足挂了三个多月,他对我说,你的画经过考验了,你放心画吧。这几位老人并未见面,但他们的看法是一样的,这是经验之谈,也是务实之理。

  谭凤环认真画红楼人物,是从我写《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一书开始的,当时有朋友劝我找名家画,我说名画家也是从未名开始的,你怎么能断定我现在请的未名画家将来不是名画家呢?这样我就毫不动摇地让谭凤环画了。我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和她所画插图,都经历了很长时间。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人民大会堂首发式时,就受到了好评,尤其是任继愈先生,说这是传世之作,但他不是单说我的评批,还称赞这本书的插图,说插图深得本意。

  不久,香港一位友人连来我处两次,想出价买此书的全部插图。我说插图不是我的,我无权将别人的作品卖掉,何况原图不在我处,我只有图片。原来这位朋友已找过作者,只因作者不卖,所以又来找我,至今这部原作仍在画家手里,因为她觉得留着有点历史的意义,可以永久回忆。

  之后,这部书又由华宝斋出版线装本了。线装本不宜用彩图,所以就又请她另画一套墨线的红楼梦人物画,画成后,与线装配合,更具有古典美的味道。更难得的是画家不仅线条的功底好,还更善于构图。这套墨线画红楼人物,无一与彩图相同,而且认真细看,愈看愈好,一方面是经过前者的创作,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是画家已经多遍临摹《八十七神仙卷》《簪花仕女图》《五百罗汉图》,这些墨线的功力,到此完全显现出来了,我自己也看这批墨线人物画,愈看愈爱看,如对古人的手迹。在此期间,凤环又拜沈阳老画家晏少翔老为师,学益进。这几年来,创作愈勤愈好,也多处有人来拜她为师。这我当然听着也高兴。但是我告诫她说,艺无止境,历代名画,只有时代的高峰,没有绝对的高峰,它与自然界不一样,自然界有一个珠穆朗玛峰,永恒矗立,无可替代。但画画却一代与一代不同,一代有一代的高峰,各自耸立,而不可替代,不可掩盖。所以艺术必须继承传统,不继承就源枯根断。但又必须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但画古人与画今人又不同,不能把古人画成今人,无论是衣着服饰、日用器具,特别是人物造型,必须具备各自的时代气息。读谭画红楼人物图,它使人感到是古人的气息,而不是今人,因为古人的美与今人的美是不同的,是有时代的差别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谭凤环的红楼人物,不仅仅是画出故事情节,而且是画出古人的风味,画出作品的时代气息来了。

  我病已多年,执笔艰难,思维也不连贯,断断续续写了这些,只能说是我自己的一点思考,最后我用两首诗来结束此文。

  题谭凤环画红楼人物画

  一妙笔辛勤二十年,红楼人物个个仙。欲寻地下曹公子,画史可曾结墨缘。

  二

  画到薛林纸有声,莺莺燕燕逐队行。颦卿一片天真意,宝姐生来是深人。

  (作者为著名学者、书画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