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评报告文学《极度威胁》(何建明 李炳银 胡平 李朝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8日09: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何建明 李炳银 胡平 李朝全
  f        2014年9月12日,临近傍晚时分,位于京西的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突然接到上级命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中国军队积极参与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为此 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正式抽组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31名队员,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和国家有关单位共赴塞拉利昂执行抗击埃博拉疫情的任务。出发时 间定在三天后的9月16日。突然而至的命令犹如一颗凭空掉落的炸弹,在北京深秋的这个傍晚,在三〇二医院井然有序的院落里迅速地辐射开来,使原本秋高气爽 的季节陡添了莫名的温度和焦躁……

记录人类的生活与精神的意义

□何建明

  2014年,一件本来与中国没有什么关系的事,却偏偏又让中国人赶上了,并且感动了全世界。这就是西非国家的“埃博拉”事件。“埃博拉”病毒对 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个陌生的魔鬼,死亡率据说超过80%。但中国现在是个大国了,什么事情无法不去管,不管就会受到别人的指责。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太多,有些 事你想管末必能管好。中国越来越被外界看好,是因为一不会乱管,二是一旦管了就肯定能管好。这样的国家被称为“负责任的大国”。

  2014年,我们中国在世界上又做了一件出彩的“负责任的大国”所做的事,这就是我们出手支援了非洲几个国家抗击埃博拉并取得卓著成功。

  《极度威胁》就记录下了这一事件的主要和精彩的过程。曹岩、马泰泉、刘标玖都是我熟悉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家,花晓和庄颖娜这两位年轻的作家也有不 少作品为读者所熟知,他们都是解放军总后勤部“报告文学方队”的重要成员。由这样一个方队集体出击,完成对一个集体“远征医疗队”(我这样称以三○二医院 为主体的我军支援非洲抗埃博拉医护人员)的事迹,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证明文学总在我们看得到或看不到的时候挺身而出。这个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今年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评价:“她如音律般的作品,是记录我们在这个时代中遭受苦难却仍勇往直前的丰碑。”注意这里的几个 关键词:音律,记录,时代,苦难,丰碑。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名记者,她的作品在我们看来叫“报告文学”,西方国家多数叫“非虚构”。我在与英国和希腊的作家 对话谈论到“非虚构”时,他们的作家是怀着无比感恩的神情,来向“非虚构”的发源国——我们中国的作家讨教。这些国家的作家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就有伟大的 “非虚构”作品——《史记》等名篇,他们甚至还知道中国现在每年出版的“非虚构”作品——报告文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国的作家好幸运,你们 生活在大发展的时代,不像我们西方国家那么衰落。”他们说。所以,前不久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了一句话:中国有实力与任何一个国家的非虚构创作比高 低,同样我们有实力去竞争诺贝尔文学奖——只要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选择非虚构作品时不戴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的话,而这恰恰是他们很难做得到的。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是因为中国有一大批如《极度威胁》这样的作品以及如此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们。

  《极度威胁》写的也是一个灾难性的题材,一个远在天边的与书中主人公毫无关系的国家突然发生恐怖疫情之后奋勇出手相助的一系列故事。那些故事听 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因为埃博拉这个病毒太可怕,一旦碰上,死亡几乎是必然的。中国有过“非典”疫情的经历,我们太恐惧那样的病毒侵袭,然而“埃博拉”比 “非典”还要高出一级。本来是远离我们万里的国家发生了这样的疫情,与我们毫无关系。但我们是非洲人民的友好国家与朋友,在非洲人民水深火热的每一天都在 面临更多死亡的时刻,中国领导人和中央军委向我解放军医护人员发出了支援非洲抗击埃博拉的命令。不能犹豫,也没有犹豫,我解放军医务工作者就是这样的“白 衣铁军”,他们的风采和英勇形象在当年国人面临“非典”时期就显示过。他们平时总是给人感觉是柔美和优雅甚至还有些书生气的形象,但战斗命令下达之后,他 们就像所有的人民解放军官兵一样,步伐坚定整齐有力,目光炯炯有神锐利。他们也是平常人,也有父母和儿女,但接受命令之后,他们就是铁军,就是代表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天使是一切恶魔的死敌。万恶的埃博拉,面对中国来的天使,它们恶毒地等待着机会,等待着显示它们的致命能力。但可憎的埃博拉万万想不到用极度的 死神魔力来威胁中国医务人员是妄想。于是我们就有了《极度威胁》中看到的许多惊心动魄而生动精彩的殊死决战场面。李进、秦恩强、刘丽英、秦玉玲、柏长青、 刘建军、钱军……可以列队排成长城一样巍然屹立的名字,他们和她们,时而穿着迷彩服,时而穿着防护服,时而穿着五颜六色的便服,神情严肃,姿态冷峻,小心 谨慎,又出手果断;他们热情好客,动之以情,行之以达,让“死亡国度”里的人民和患者有了生的希望。这是何等的考验!读到秦玉玲奋不顾身去清除污染的垃 圾、柏长青千方百计抢救自己战友刘文森的情节时,谁不心颤泪动?

  许多时候,我们也在说“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等等英雄气慨的话时,其实根本不用那么气壮山河。但在抗击埃博拉的一线,死亡是随时的、不经意的 和无所不在的,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你才会体味到真正的舍生忘死、挺身而出。因此我要感谢总后勤部的几位文友,对他们表示我的敬意,感谢他们送给广大读 者一份阿列克谢耶维奇式的厚礼。

  文学尤其是报告文学(或称非虚构),在今天的世界,真实性的特殊魅力已经毋庸置疑。人类还在发展和前进,这个过程中人类面临的死亡挑战还会继续 和遇到更大的困难,甚至是灾难,记录和叙述好这种灾难和困难,本身就是人类精神的一种特别有力量的表现。作家的任务大概就是去准备接受这份重任,因为这也 是人类共同战胜困难、获得更大发展和完美的一份责任。

征战“埃博拉”的中国人

李炳银

  每一个经历过2003年,中国“非典”病毒肆虐和抵抗防治的人,都会对那些危机、灾难和拼搏的悲壮情景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当2014年比“SARS”(非典)更剧烈的被称为“非洲死神”的埃博拉病毒在西非洲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等国肆虐,并一度成蔓延之势的时候,中国政府即刻在给予经济援助的同时,也及时地派出“中国援非医疗检测队”奔赴灾难中心现场,投身抗击战斗。这部由作家曹岩、马泰泉、花晓、刘标玖和庄颖娜分别采访,各自书写,最后集成的报告文学,就是真实追踪中国医疗队在西非,特别是在塞拉利昂临危不惧,艰难征战,科学应对,忘我救护,圆满收官,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无私情怀,体现出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发扬了人类在战胜生物灾难时的科学智慧和大义品格的真实文学记录。这是来自抗击埃博拉战场的抵近书写,这是对很多灾难现场内情的真实观察与报告,更是对很多伟大高尚的精神情感和英雄人物行为事迹的感动与记忆,内容十分的独特,十分的传奇,也十分的具有史性价值。

  曹岩的《极度威胁》着重描述中国人民解放军三〇二医院援塞医疗队在塞拉利昂克服艰难,迅速建立“留观中心”,实施现场防救的危难情形;马泰泉的《中国时刻:埃博拉,我们来啦!》着重记述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的首批援非“检测队和医疗队”开展救援的复杂艰危情景;花晓着重对第六批救援队的活动;刘标玖和庄颖娜分别对不同队员进行单个的追踪报告。这些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角度侧面,不同的人物情节故事,不同的抵抗战斗场合采集来的文字,传递的都是与埃博拉鏖战的话题内容,就像一部悲壮的主题交响,在不断交叉的各种音符,或急促、或深沉、或悲伤、或欣悦的呈现过程中表达,使人惊心动魄,使人对医疗队的每一个成员产生敬佩。这是中国人在国际舞台的再次重装亮相,是人在“极度威胁”面前的勇敢抗争和奉献。

  为了援非战胜埃博拉,作为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候选人的王新华,在母亲严重心脏病住院时不能够护理母亲;护士长蔡宇铰发留言;郝春秋副主任在母亲弥留之际却出发了,结果永远也不会再“见面”;主任医师荣义辉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后勤组组长田成刚忍着孩子刚刚夭折的悲痛出发等等。这些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牺牲精神的情形,很好地表现着医疗队员们无私坚定的承担任务的决心,使人感动和钦佩。

  当然,更加震撼人心的抗击斗争,还是在埃博拉肆虐的前沿现场的奋战情形。在物质技术条件都非常落后的环境建设医疗设施,在酷热的环境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工作,在同很多完全缺乏医疗知识和防护自觉的当地人合作,在随时都可能被感染和死亡的严峻考验时刻,在非常复杂和危险的时候表现出中国人的壮举担当等等,这都是在用生命的拼搏走近并实现目标的行为,每一个细节和作为,都包含着非同凡响的丰富内容。像秦玉玲为防止病毒扩散,不顾违规风险清理疑似病人呕吐血污的情形;像秦恩强因穿防护服工作时间过长发生严重虚脱的情形;刘丽英给刚失去妈妈的病患儿童雅尤玛母亲般关怀的情景;柏长青在抢救战友刘文森的过程中的坚定、果敢和智慧表现等等。正是有中国医疗队从李进、钱军、孙宇等这些领导到像郭桐生、柏长青等专家及崔家振等这样的炊事员等全体队员的同心协力,科学勇敢,最后不仅出色圆满完成任务,使很多人得到科学的防控救治,脱离死亡,而且创造了“科学脱退防护服”的独特经验,特别是创造了自己“零感染”的奇迹。太多的感动和太多的独特情景,让人真实具体地通过这些医疗队员的表现,感受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风和能力,很好地在国际性的灾难援救中彰显了中国和中国军队的精神作风和品格。

  在书写这些曾经引起世人极大关注的灾难抗击行动时,曹岩、马泰泉等作家,几乎都采取了直抵现场的记述手法,将笔墨用在了对一个个人、一桩桩事、一次次防治医疗活动的具体描述上面,没有虚浮的人为渲染,很少主观的任意生发,结果使伟大的精神情感和动人的作风行为在许多的细小地方迅速的生长,并很快具有了内容蕴含和形象感染的力量。在这里,作者们相信,事实本身包含的作用和力量,足以带给人有力的震撼和冲击。在如今这个真实很可能会淹没虚构的时代环境下,真实是人们的渴望和目标。

  《极度威胁》题材独特,内容庄严,语言质朴,行文质感流畅。报告文学的特性和价值作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是在现实和历史上都会留下重要痕迹的一次文学书写。

威胁与感动

胡 平

  读报告文学《极度威胁》时,你很容易感到威胁,甚至产生某些生理上的反应。我读时吸了烟,夹烟卷的手指偶尔碰到了嘴唇,竟下意识地有了不适和异样的感觉,仿佛手上沾有埃博拉病毒,接触了暴露的身体。缓过劲来,才意识到是浸泡在书中的情境里了——这是一部记叙解放军医院人员赴塞拉利昂援助抗击埃博拉的作品,再现了医疗队员们身处巨大生命威胁之下英勇奋斗的经历。相关场面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他们需要长时间套穿厚厚的三层防护服,服内温度可达50℃。脱下时,必须一层层轻轻向下卷,外层决不能碰到内层,动作稍有不慎,都可能使衣上附着的病毒在空气中“迸溅”,造成污染。有一名能干的塞国协调官,只因大意,用手从面屏下边伸进去扶了一下口罩,就在一周后丧失了性命。作品写得如此真切,“迸溅”的场面如此强烈,使人读来周身发紧。由曹岩、马泰泉等合著的这部纪实性文学打开了一扇不平常的门,叫人领略了许多非常态的景象。

  写这样一本书,当然不能和亲身投入那场战役相比,但有没有这本书,却关系能否展现这场战役的全部胜利。关于埃博拉,人们最初是通过记者的报道了解事实,报道是简单的,却是即时的,满足了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而有关埃博拉的大量故事,新闻无暇顾及;有关埃博拉的更多思索,更是新闻难以深入的,此时,报告文学的特殊意义便凸现出来。有时,新闻只是快餐,报告文学却是营养充沛的精神食粮。

  我喜欢读作品中那些在新闻报道里绝不会出现的种种细节,譬如书中写到,医疗队的职责是“打胜仗,零感染”,首先要求全体队员不被病毒感染,为什么呢?因为被传染者是不配被称为传染病专家的。医疗队接收了塞国派来的数十名医护人员,他们报到时不会戴口罩、不会戴手套,甚至不会洗手,需要一样样培训。在医院里,观测抢救病人固然是严重的任务,但没想到运走尸体是更麻烦的事情。有病人刚入院就死去了,没有留下姓名,于是塞国运尸队不肯接收,医疗队为此大伤脑筋。这类细节,都属于当事人才会遇到、局外人难以想象的,都是新鲜事,都很耐读。它们为报告文学作家所重视,细心地采访出来,增加了作品的大量看点。

  就题材而言,《极度威胁》是专门记载一个特殊事件的作品,但由于作者多为知名作家,经验丰富,谋篇中十分注意通过事件写人,将特殊事件视为考验人性的特殊情境,借以凸显人的精神世界,这种高明的写法使作品给人留下一些难忘的人物形象。柏长春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已52岁,不顾组织上的挽留,坚持前往塞拉利昂。在他的考虑中,这是参与生物防控实战、取得临床经验的难得机会,而且认为,面对不测可能,自己家里孩子已大,负担比年轻人更轻一些。秦玉玲是急诊科的护士长,在防控中心遇到了紧急情况。当时有病人在病区地上呕血,而负责清理的塞国保洁人员恐惧传染,不敢进门,使得病毒在地板上四处弥散。她不顾规定限制,穿上防护服冲进病区,处理了血迹。事后,秦玉玲向防控组长贾红军承认自己违反纪律,贾红军表面镇静,但为她暗中担心了21天,直到安全度过危险期。护士长刘丽英十分爱惜9岁的患病女孩雅尤玛,为她不肯服药着急,又因不通语言,情急之下违规将雅尤玛拥抱在怀,与她沟通感情,才使女孩开始听话。以后,已出现埃博拉晚期症状的雅尤玛竟然奇迹般痊愈。指挥组组长刘文森长期劳累后在工作中倒下,昏迷抽搐、呼吸困难、生命垂危,一度被怀疑感染埃博拉病症。他如果牺牲在岗位上,甚至连骨灰也不能运送回国,因为当地只能实行土葬。面临死亡的阴影,刘文森挣扎着交代后事,嘱咐交还公款,把仅有的2000元零花钱留给媳妇,给亲人写下了催人泪下的遗书。这些书中的主人公们,都处于平静的日常生活被打断、突然面临对生命的极度威胁中,要求他们拿出态度和行动,此时,他们显现了平时难以显现的高贵品质,报告文学作家则抓住这些时刻,写出了日常生活题材中难以处理的主题,写出了普通人瞬间变为英雄的真实经历。

  当然,作品也全面地反映了解放军医疗队在支援塞拉利昂战胜埃博拉疫情上取得的辉煌战果,正如塞国总统科罗马在电视讲话中高度评价的:援助非洲、援助塞拉利昂要向中国学习。科罗马的这个评价是面向世界、包括面对多国援塞医疗队所说,更足以证明中国医疗队的突出业绩。读到这里,再联想以往中国人在其他援外项目上的表现,更能感到,此作写出了中国援外行动的一种整体风格,就是强大的动员力。以建院速度为例,欧美团体在塞国建设一座帐篷医院,须用几个月,开诊半年只接诊过几百人次,而解放军医疗队用一周时间就改造出一座相当严谨规范的传染病院;不到两周时间,就从零开始培训出87名合格的传染病护理人员,并且很快研发出为国际卫生组织认可的操作规程和相关药品。在海外,中国人做事确有一种不可挡的气势,一种由整体性和协调性组成的高效能量,这是很值得总结和彰显的。而出色地表达出这种国家的动员机制,也是此书的重要效果。

  优秀报告文学作品能够超越一般新闻报道,还在于它是生动具体的,给人带来的感受更为多样丰富,《极度威胁》即是如此。作品不仅描述了解放军医疗人员的业绩,也记录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见闻。我喜欢读这些见闻,它们使我多少了解了一些关于那块大陆、那个国度的面貌。那里的人民是善良的,但生活是贫穷落后的,许多人养成每天只吃一顿饭的习惯,有时以野果充饥;没有衣服便围块布;没有床便随处躺下睡觉,可以想见,当重大疫情来临时,多少人听凭了死神的摆布。书中写到,护士长刘丽英回国后,有人问她有何感想,她说,人能活着其实就很不容易。这句话也可视为一种潜在的主题,如果你读了此书,忽然意识到生活在中国是一种幸运,也是有收获的。这与作品本来的主旨无关,但同样打动人心。好的文学作品,是可以说不尽的。

  这部报告文学是由总后政治部创作室的作家们集体创作的,他们分散采访,集合成篇,也显示了创作室对于部队工作的重要性。应该看到,创作本身就构成了部队强大动员力的一部分。

极度危险中闪耀的医道和人道精神

李朝全

  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国际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创作趋向,表明报告文学作家格外重视国际视角和开掘国际题材。如刘广雄的《中国维和英雄》描写的是中国在国外参与的国际维和行动,吕铮的《猎狐行动——公安部缉捕境外经济逃犯纪实》反映我国公安部门在海外抓捕逃犯的情况。二者都是表现中国国家的强大和参与国际事务的全新姿态。丁晓平的《另一半的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和张雅文的《与魔鬼博弈》分别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社会重建战后秩序的几次重要会议和“二战”中一些反法西斯国际英雄的故事。军队作家曹岩、马泰泉等新近创作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极度威胁》也是一部生动感人的国际题材作品,记述的是中国援非医疗检测队参与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征战实录。与表现中国海外维和行动的作品类似,这部反映中国主动参与国际医疗合作及救援行动的作品,也是反映强大后的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社会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作品。

  作者的叙写善于营造文本内在张力,给读者阅读带来一种紧张感和节奏感,吸引人不断往下读。首先是运用艺术化的手法,渲染埃博拉疫情的严重危害,渲染疫情区自然条件与生活环境的极端恶劣。埃博拉这种烈性传染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而其传播途径又相当广泛,与患者的直接密切接触包括血液、汗液、尿液、唾液、精液和呕吐物都有可能感染。它的生物安全等级超过了艾滋病和SARS“非典”,几乎可谓是防不胜防。而目前医学界对其仍旧是所知甚少,无药可用无药可防。在我国医疗队前往的塞拉利昂,医疗队为了买一个照相用的“拍立得”,竟跑遍了首都弗里敦,最终花高昂的价钱才买到了一个十分奇葩的老古董一样的二手货。全首都连大一点的医用垃圾桶都买不到,最后好不容易找到大垃圾桶却只能定期租用。生活用品更是匮乏。绝大部分物资,从医疗设备、防护消毒用品,到吃喝拉撒睡乃至肥皂牙膏都只能从国内运去。

  其次是,作品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凸显援非抗埃任务的极度艰巨性和取得成就的辉煌。塞拉利昂本国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全国640多万人口只有140多名注册医师、2200多名护士和6辆救护车。塞拉利昂百姓对埃博拉这一被称为“非洲死神”的烈性传染病防范意识极差,医院里医患混杂,严重违背传染病收治流程。在抗埃过程中,塞国竟有一半的医生和大量的护士染病死亡。埃博拉病毒发现者之一、塞拉利昂首席医生染病身亡,由塞方指派给中国医疗检测队送标本的司机感染埃博拉死亡;塞国卫生部与我医疗队联络官蒂莫西感染埃博拉死亡;与中国监测队相距不远的塞国隔离中心有11名医护人员被感染,9人死亡……而与之相对的是,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医疗队却要确保自身“零感染”、“零伤亡”。这是多么艰巨而险峻的任务啊!而最终,我国的救援队做到了,这又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

  《极度威胁》紧紧抓住中国医疗队在险恶环境下遇到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及困难,展开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在中国医疗队的突击下,原本医患混杂的医院在7天后就被改造成了一所可以收治各种烈性传染病的专科医院。为了培训那些“零起点”的塞国护理人员,医疗队容忍了他们经常性的迟到,不厌其烦一遍遍手把手地教,直至教会。护士长秦玉玲冒着生命危险清扫病人呕吐的血液,提心吊胆地挨过了21天的“自我观察期”。中国留观中心开张后三天,小男孩卡比亚感染病亡,尸体亟需运走,但是收尸队的人却以门卫未开门、手续不全等理由两度走掉。最终,通过请塞方院长亲自出面说情和给收尸队队长“送礼”,好不容易才让他们把四具患者尸体全部运走火化,摘除了悬在头顶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作者还特别注重描写中国医疗队医术的精湛和对待非洲患者兄弟手足般的情意。在对濒临死亡患者永不言弃、永不放弃的救助过程中,凸显了中国医护人员高尚的医道和人道。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是中国传统的医道,也是中国援非医疗队奉持的最高宗旨。小姑娘雅尤玛是个懂礼貌的自立的女孩。她的妈妈染病去世,她开始时检测未发现埃博拉病毒,出院后不到一周却又出现典型的染病症状。在孩子亟需抚慰帮助的时候,中国护士刘丽英挺身上前,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拥抱着这个染病的孩子,鼓励她吃药,积极治疗,并最终痊愈出院,创造了埃博拉治疗成功的一个奇迹。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关怀。而在异域他国,去救助那些原本与自己毫无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的人们,则更是一种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这是从白求恩、柯棣华大夫延续至今的医务工作者一直秉承的一种基本准则。在险恶环境中救人,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作者善于艺术地描写我国医疗队在救援过程中陆续遭遇的严重困难和极度威胁,因为水土不服和高强度工作等原因,多人发高烧生病,令人揪心。特别是陷入昏迷两天两夜、从死亡线上逃生的指挥组组长刘文森,对他的一波三折的抢救过程,一方面凸显了主治大夫柏长青医术的高超,另一方面表现了援非抗埃的极度危险,深刻表现了中国医务人员身上所具备的高度负责、忠诚使命、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伟大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这是一部鲜活的报告,是一部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得来的生动作品。中国医疗检测队肩负着几重神圣使命。他们要通过救助非洲兄弟,既为增进中非传统友谊,向世界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要积累抗击埃博拉的经验。为达此目标,医疗队的每个人几乎都克服了重重困难,顶住了极大压力,最终成功完成了使命和任务。医疗队队长李进的誓言是“我一定把兄弟姐妹们都平安地带回来!”——他用自己坚韧的努力最终做到了。在中国第一批救援队离开塞拉利昂回国的时候,塞方卡努院长诚恳地说:“我会想念你们的,还希望你们再来!”护士艾丽丝特意买了珍贵的苹果送给队员们。护理员、小伙子科罗马表示:自己以后一定要去中国学习病毒学,因为中国人对我们特别好。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表明,中国援非医疗队的使命确已圆满完成。他们不愧是一群友谊使者和爱心天使。《极度威胁》的作者通过深入的采访,为读者奉献了一部生动可读、形象感人的纪实佳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