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探察灵魂的隐秘——读王威廉小说集《听盐生长的声音》(姜昕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3日09:58 来源:中国艺术报 姜昕园

  就个人趣味而言,我必须承认,有两种写作方式是吸引我的,第一种是把场景放置于一个特殊的、局促空间内的,这种场景的特殊性给人以第一眼的惊奇,在这样的背景预设中,个体的生命是被放大的,人的情绪、思想都变得极其可感,生命的重量也更加能被称量出来。另外一种写作,则是一种内在的叩问,去探求每个个体背后都串联着的生命图景,让人物在精神层面的自我对话展现出更大的深度。这两种写作,关注和探索的都是人的内心世界。在王威廉的作品中,有着对这两种形式探索的努力,甚至有意将这两者结合。

  如《听盐生长的声音》 ,故事发生在西部盐湖,这里有着令人崩溃的荒凉,单调的环境限制了人的活动和行为,从而放大了内心的躁动与不安。因此,我们发现小说中的四个人物都对生活充满着绝望。尤其是“我”和金静这两个身上背负着罪恶感的人,他们活得似乎比小汀和夏玲更为沉重。他们一个为了友人老赵的死而愧疚,一个因为杀了一个“该杀之人”而无力去爱,看似他们的自我折磨来自于背在身上充满自我赎罪的十字架,可我在他们身上也分明看到了一种面对自我的不安和悲悯。他们共同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却没有谁能够找到路径去冲破它。人在沉默的环境中最终变得沉默,这可以说是环境对自我的异化。王威廉看到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症候,一个没了血气和深度的时代,我们不愿也不敢去触碰自己的灵魂,不敢去问问自己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到生存的不适。就像末尾夏玲因为“和梦中的盐湖一模一样”而拒绝小汀送来的那幅画一样,我们拒绝这种让我们感到不安的生活,但是却说不清究竟是哪里让我们心神不宁。 《听盐生长的声音》仿佛一个象征,这个看似将会发生大风暴的故事到了最后,竟然归于平静,只剩下明亮到刺眼的盐湖所隐藏着的巨大苍凉。当然,微妙的改变已经发生在人的内心深处,成为挥之不去的印迹。

  小说《书鱼》中,“书鱼”这种只存在于远古传说中能够发声的小虫突然钻到了我的身体中,成为了“我”的回声。这一充满寓言意味的故事,似乎是对《变形记》的一种变形表达,有着某种卡夫卡式对人自身和处境关系之间如何实现平衡的叩问。如果说卡夫卡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处境对人的异化,那么这个会发声的小虫似乎是对自我内心声音的隐喻:我们如何直面自己?当我们身体里藏着一个说着同样话的“自己”时,当它成为生活秩序的扰乱者的时候,当那个声音的出现使得你妻子都不愿和你亲密,当它让你成为一个“怪人”的时候,该怎么办?我们很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当这种声音出现,我们又认为它破坏了生活的秩序,这就是现代人生存的悖论。

  如果说《书鱼》是对内在世界的叩问,那么《父亲的报复》则直逼现实,是对现代人身份认同的探讨。一个从北方移民到广州的父亲,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从碰壁到后来以一种“革命式”行动去努力获得“广州人”的身份,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某种崇高的悲剧感,也有某种超越真实的反讽意味。正如文中的“我”游荡在大城市中谋生计,在人口流动越来越频密的中国,父亲这样拼命寻找自我认同的人似乎也很少见了。在父亲与“我”这一代关于“家”概念的对比中,作者也发现了当今的困境:如果说父亲那一代的中国人还有想要认同的地域文化身份,那么到了“我”这一代,我们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融入并获得认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为了自我发展成为“北漂”“海漂”“南漂” ,但是像父亲这样长久想要扎下自我之根的人又有几个?“家”的地域概念被冲淡,也造成越来越多灵魂无处安放的囧境。而最终,王威廉给父亲一个仪式感的结局,似乎表明面对现代性的困境,唯有价值的树立才能安慰焦虑的心灵。

  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灵魂困境的关注,始终是王威廉小说的核心。他将个体置于各种语境下去深入发掘。 《绊脚石》将个人置于历史洪流中,不同文明之间关于苦难的对话,是对共识的寻找; 《北京一夜》则通过现在与过去的并置,辨析着男女之间爱情关系的复杂况味。王威廉的小说透着理性的哲思,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灵魂的逼问,有着一股试图揭开生活表象、探察隐秘的勇气。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深度的追求,在这个谈论灵魂显得奢侈的时代,他的作品有了一种超然时代之外的先锋性,也使他找到了一条通往文学远方的途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