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古淮河畔的人生画卷——读严苏长篇小说《古槐》(陈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3日09:25 来源:中国作家网 陈 武

  作家严苏的小说是从“小孟庄”出发的,这座淮河岸边的普通村庄始终令他魂牵梦绕,始终在他深情目光的注视之中。“小孟庄”的意义对于作家来说就 好比“高密东北乡”对于莫言的意义,对于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作家似乎永远有话要说,那些村庄里的普通人和平凡事,构成了严苏小说颇具地域特色和鲜明个 人特征的文学底片。

  “小孟庄”映射在淮河上,无论哪个时代,水波上都是鲜活的倒影,伴随着光阴,一起向无尽的未来流淌去。严苏的长篇小说《古槐》显然只是流水的一 节,时代的一个截面,但这是一个和作家心脏曾经一起驿动的时空,作家试图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有着自己独特生存策略、丰富语言、多舛命运的“小孟庄”永 远定格在一帧画页之中,既寄托着眷恋,又给予严肃的批判。

  《古槐》是一部通过人物谱,表现人物之间纠葛关联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要优长是对诸多人物的刻画。通过孟三宝、孟宏图、网子、大虫、坠子、尿喜 大、大丫等一系列人物,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村庄半个世纪变迁的全景图。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善良和狭隘,甚至落后 和愚昧,都清晰地反映了淮河两岸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存境遇。小说描绘了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平凡而不乏生动的生活,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刻意降低,每 个人物都真实地活在自己的命运和情境当中,幸运或者不幸,已在叙述中成为了历史,同时,也淡化成了淮河水流淌的一部分。只是小说——文字挽留下的“小孟 庄”,呈现出了村庄在历史过往中的某种凝重。

  严苏在《古槐》中用的是地方语言,因为对于表现某个地域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以刻画人物见长的文学作品,语言确实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物 本身的组成部分。语言既是地域文化的反映,还能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形态。比如电影中的人物表现,尤其是历史人物,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是惯常的做法,即 便一般人物在影片中说普通话,但主要的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一定会让他说方言。这不仅体现历史的真实,也是体现艺术的真实,这是对人们的历史认知保持尊重与和 谐。

  《古槐》中,作家语言的生动性也是值得一提的,有时我会觉得,严苏的小说语言不仅仅是生动贴切,而且是大胆奇崛。小说中常常有这样的句子:媒婆 镶着两颗金牙,说话嘴里闪闪烁烁的,像藏着一嘴萤火虫;孩子在吃糖,糖含在嘴里像老鼠钻进布袋,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跑那边,把腮帮顶得老高,脸被挤得像 歪嘴桃子。再比如:看灶上那个女人,两只手像蝴蝶,在热锅上飞上飞下,忙个不歇,不停地给烙饼翻身。

  生动的前提是形象,大胆的前提是准确,显然,这一切都源自作家对生活的切身体会。另外,严苏小说语言的轻快、诙谐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其实,这种 语言特点与淮河两岸人民朴实的品性、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脉相承的。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他们在岁月长河中不竭的精神润滑剂,某个时候,正 是这种乐观,支撑着他们挺过了那些荒诞而无法自主选择的生活。

  《古槐》是一部平静之书,甚至就像书名所示,有一种古朴之气、传统韵味。《古槐》其实就是“古淮”,在淮河水平静流淌的表征下面,其实一直涌动 着生命的力量。从整体上说,《古槐》的叙述是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大的起伏,人物命运也显得安逸家常,但小说绵密的人物对话和通过人物之间的关联性 来推进故事发展的笔法,让我看到了作家扎实的生活根基,和下笔的从容不迫。究其根本,《古槐》是靠整体细节来支持的长篇小说,很难说它哪一部分是主体,哪 一部分是客体,它是需要集中和调动人物和人物之间关联这一切元素而“浑然一体”的作品。有些地方看似散淡,但每一个章节又不可或缺。通过这种方式结构的小 说作品,需要相当丰富的生活素材作支撑,否则,作为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故事核心很容易被冗长的叙述稀释。

  严苏的小说以本乡本土见长,他发表在全国各大文学期刊的作品,无一不是以中国农村生活为背景,无一不是以自己生活的土地为母题。他的“小孟庄” 系列人物,如今已经成为古淮河两岸当代中国农民形象不可或缺的代表。而《古槐》的出版,无疑又让我们对淮河两岸的乡情、乡俗,以及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有了 更新更广泛的了解和思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