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殷健灵致青春:十五封成长书简(刘秀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2日09:44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刘秀娟

  “我们这些成人儿童文学作家所能做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直抵他们身心的对生命本质的探寻,是撼动自己也能撼动别人的真诚表述。”

殷健灵致青春:十五封成长书简

《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殷健灵/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28.00元

  书信是青少年读者钟爱的文体,喜欢读,喜欢写,如果能收到远方的来信,更是欢喜。如同热衷于传递“小纸条”一样,他们享受这种私密的、信任的、亲近的倾诉。

  给孩子写信,是儿童文学作家非常宝贵的传统,我们熟知的冰心先生的《致小读者》、林良先生的《爸爸的十六封信》,都已成经典。但是近些年, 书信体的儿童文学少了——几乎不可见。电子邮件、短信、QQ、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带来了直接的交流互动方式,让尺素鸿书失去了往来的必要。社会生活的发展改 变了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书信在一个力求迅捷的社会里显得程序繁琐、过程缓慢,这种“古老”的方式还能吸引追新求变的青少年吗?

  更重要的,是作家面对今天青少年的生活,失去了表达的自信——现在孩子们关心什么?有什么矛盾和困惑?我说的他们会感兴趣吗?和一切文体不 同,书信体的文学作品需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叙说对象,需要倾听者。它当然是作者的情感表达,但它首先要关注倾听者的需求。只有说到了孩子的心里去,才真正 有“收信人”。毕竟,它只是“虚拟”书信的体例、语气、态度而公开发表的散文。那么,如何确定哪些问题是尽可能多的读者所关心的?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

  这样的疑惑殷健灵应该也是有的。2013年,她在写第一本书信体散文集《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时,“并没有希望它能产生多大的 影响”。没想到,会得到读者由衷的欢迎,许许多多读者写信来,“她们并没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作答,有时候只为了倾诉”。是的,喜欢“倾诉”,而书信正是最好 的倾诉方式,殷健灵抓住了青春期特别突出的心理需求。现在,她又完成了第二部《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将目光投向青春期更具普遍性的问题。

  尼·瓦·舍尔古诺夫的《教育的影响》中有一句话:青年人“处身于不协调的、复杂纷纭的和矛盾重重的漩涡里,根本不能找到一条通往自己所追求 的真理的出路”。无论在什么样的地域、时代、种族,原来人类的青春期是如此的相似!它让我想起殷健灵在序言中写到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正是《致成 长中的你》写作的基础。

  这是一部“目的性”很强的作品,它的对象偏偏又是厌烦“训诫”的青少年,那么这些话题从何讲起呢?殷健灵调试到了一个特别合适的调子——从 自我成长经验出发,作为“曾经的女孩”来讲述。这是殷健灵已经把握得非常到位的一种叙述身份,是她从写作之初就显现出来的优长。因为创作之初关于少男少女 的散文,因为长篇小说《纸人》在少女性意识上的开拓意义,殷健灵很早就成为青春期心理写作的代表性作家。很多儿童文学作家在心里都永驻着一个儿时的自己, 像林格伦、金波、曹文轩等等,他们为读者写作,更为心中的那个“自己”写作。殷健灵也一样,她的身心保留着少女时代的自己,能轻松地调动这个时段的经验, 有鲜活的“当时性”,同时又包含了作为成人了然的目光,真切甚至痛彻,但是不沉溺,具有引领性。这是她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青春写作”和“80后”作家的 “青春写作”非常不同的地方。她从不刻意地去“假装”一个少女,因为她很清楚,“我的阅历我的年龄我的心态决定了我不可能完全投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即使 写,那也是一种有距离的观望,是浅表的描摹。与少年写手相比,我们这些成人儿童文学作家所能做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直抵他们身心的对生命本质的探寻,是撼 动自己也能撼动别人的真诚表述。”在这个过程当中,她也站在今天的阅历基础之上,回望自己的来路,既理解、接纳、珍视那时的自己,也完成了反思,却丝毫没 有严苛的批判。

  在这部散文集中,她以完全敞开的真诚态度,从根本性的问题入手,而不是易变的、琐碎的、表现的日常烦恼。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自 己,接纳自己,以更好的自己融入社会?这才是处于儿童与成人过渡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个前提之下,她经由自身的成长历程,探讨容貌、孤独、代 沟、求学、生活变故、文学、慈悲等话题,她相信“只要生命没有停止生长,那些话题永不过时”。她站在青春的必经之路上,一封信一个话题,娓娓道来,不讲大 道理,所有的故事,都不是居高临下的判断和评析,而是将自己作为一个共同体验者。她是一个永远记住了自己成长过程的人,并非单纯对事件的记忆,而是对心理 状态的理解与体会,所以她以理解和鼓励的态度贯穿始终,温柔而坚定,以期唤醒少年们身上蕴藏的青春的美与力量。

  如何以生动的、形象的、可触摸的方式来完成呢?殷健灵开篇的题目便是“从镜子里面对自己”,非常巧妙。对孩子来说,“镜子”极有象征意味。 “一个孩子接纳自己,一定是从自己的身体外形和面部特征开始的。”殷健灵从她小时候对丹姐姐照镜子的观察讲起,谈及自己年少时对容貌的不满,慢慢引向对自 我的认识。她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让读者了解: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研究者的统计,世界上有38%的女孩和27%的男孩认为自己容貌丑陋,缺少吸引力。 这样的真情引领和可靠的认知资源,让这本书不但有了殷健灵作为“曾经的女孩”的个体体验,而且具备了殷健灵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知识,后者是很多作家所不 具备的。她不曾忘记自己的迷茫、矛盾和伤痛,生命感是她叙述的起点,而她的专业素养又在引领她的叙述,使之可靠、清晰,从个体性走向普遍性,从自我认知走 向社会认知。她把“情感”和“认知”极好地融合在一起。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文学,具体到这部书,又何尝不是“镜子”呢?不同的阅读,正是我们心灵不同侧 面的映照,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内心的图景。

  她从自己说起,却不局限于自我的世界,更多的是“我”所看到和理解的世界。“不断敞开的未来:没有绝望”“面对不可理喻的世界”“恻隐之心 和虔敬之心”等等篇章,都包含着她对世界真实然而善良的观察,就像她自己特别喜欢的美国随笔作家E.B。怀特一样,她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是“面对复杂,保持 欢喜”,他们一样地真心热爱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世界很完美,而是因为在战争、瘟疫、饥饿、病痛、阴谋等种种黑暗里,他们不放弃对人性之光的追寻。她愿意和 读者一起,穿越黑暗,抵达光亮。她保持了自己早期写作中的敏感、直觉、深入,又带领自己和读者从泥泞中走出来,走到阳光下,以健康的体魄和心态融入社会, 以求“更加完善的人格”,这是她最终的向往。

  现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确引人关注,大量的治愈性、指导性的专业书籍也很多,但是我不确定到底有多少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勇敢 地去寻求专业指导。而《致成长中的你》,说到底是一部散文集,它首先是以情动人、以美化人,其次它是尊重和珍爱青春的态度,孩子会没有负担地拿起它,进入 文学,同时也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殷健灵关注、尊重个体,同时又关切社会现实。她是一个追求广阔之路的作家,基于自身经验的写作并不能让她满足,这些年来,她一直在变化,在 细腻、温婉、诗意的风格中有一种勇猛探入新领域的坚决,变得更加丰富,经常有让人吃惊的题材出现。这部散文集也让我们看到殷健灵自己的成长,与往事和解, 以诚恳而自信的态度面对读者,变得更加从容、澄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