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如何不做“屠龙术”(高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8日09:49 来源:光明日报 高玉

  大学教育中,专业和专业技能是两个关键词。老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专业”是这样解释的:“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文学作一种专业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文学的专业技能是什么呢?或者说,与文学作为专业相对应的社会职业是什么?文学教育如何付诸实践?

  一

  我们首先要追问的是:目前中国大学文学教育“教”了些什么?而接受了这种教育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主要是做什么工作?文学教育和职业之间有什么关联?

  关于第一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目前中国大学的中文专业,不论重点大学还是普通大学,不论是专科学校还是职业学校,文学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基本上是一样的,即以文学史为核心,重文学知识教育。大学中文专业的文学主干课通常有: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其他选修课则是围绕这些主干课而展开的,少数大学则有一些特色课,比如少数民族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等。教学内容上主要是文学知识,诸如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流派、文学现象、文学事件等,即使是文学理论也是如此,文学概论、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这是“文论”四大课,基本上都是文论知识介绍。大学毕业条件,除了各门功课考试成绩以外,还有一篇毕业论文,论文写作可以视作“实践”,但它是科研性质的、学术性质的,可以是关于文学的,但不能是文学创作。

  第二个问题则相对复杂些。中文专业的学生就业趋向没有确切的统计,但大致来说,主要有这样一些职业:中小学语文教师、报刊杂志编辑、出版社编辑、新闻媒体记者、政府机关文秘、企事业文秘等。其中最大的就业群体是语文教师。但“语文”和“文学”是两个显然不同的概念,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相当一部分是文学,但非文学作品更多。中小学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文字和文章教育,课文即使是文学作品,也主要是从文章的角度来教学的。所以,中小学语文教育并非中文专业的职业对应,大学中文专业所进行的文学教育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其实并没有直接的用处。至于编辑、记者和文秘,他们所从事的主要是文字和写作的工作,文学对他们的工作当然也会有所帮助,但文学及其写作显然不属于他们的职业技能。

  二

  文学是一种古老的职业,人类很早就产生了作家、诗人。文学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和欣赏文学包括看影视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的中国也有很多作家,有的是职业的,即以写作为生,有的是业余的,即兼职作家。还有大量的文学写作者,他们写作纯文学作品或者准文学作品,他们甚至不能称为“作家”,但却是一种广泛的存在。

  但作家的产生总体来说并不是大学中文系文学教育的结果。大学文学教育主要是教授文学知识,同时注重文学评价,但作家并不需要多少文学知识。作家需要的是创造性,是对文学的感悟,是对生活的理解与体验以及独到的发现和认识,是文学写作技巧,而这些都不是通过当今的中国大学文学教育能够得到的。对作家来说,除了先天的文学天赋之外,后天最需要的是生活经历和体验,是阅读和理解,是写作训练,而当今大学文学教育恰恰不提供这些。

  中国当代作家中有很多都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但他们成为作家与中文教育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中国当代作家中也有一些人出身于大学物理、化学、法律、政治等专业,而很多作家包括著名的作家甚至只是小学学历,比如莫言、残雪都没有读过中学。而且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学文学教育程度越高,产生的作家反而越少,比如中国当代作家中,读中文本科之后成为作家的还有一些,而读完文学硕士、文学博士之后成为作家的则依次减少,因读文学博士而成为作家的人极为罕见。

  理论上,专业学习和工作职业具有对应性,比如学习建筑专业以后就从事建筑工作,学习机械制造专业以后就从事机械制造工作,学习新闻专业以后就从事新闻工作,学习法律专业以后就从事法律工作,这叫“学以致用”和“学为所用”,也是理论付诸实践。这里的“学习”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也是学习专业技能。但现实的文学教育作为专业则不是这样,首先它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专业技能,其次它的理论与实践是相脱离的,文学教育培养的不是文学实践者,文学实践者不是文学教育培养的,文学教育是一个系统,而文学实践则是另外一个系统,前者属于教育系统,后者属于文联系统,两者在行政上和业务上不关联。最后是文学教育成了一种“屠龙术”,即学无以致用。

  三

  中国大学文学教育应该改革。而如何改革,我认为主要是两方面的:一是解决文学教育和文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二是解决文学教育中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相一致的问题。文学教育不能封闭起来自我循环、自产自销。

  中国的大学文学教育应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当代文学从作家成长和创作的角度来说,其实还是一种“自然”“自为”的状况,即作家更多地是凭自己的天赋和热情而成长起来的,而文学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政府也从行政上设立了一些机构比如作家协会为作家服务,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专职作家计划、作家扶持计划、作品扶持计划、文学奖励措施等来帮助作家成长,其成效如何,尚存疑问。作家的成长最需要的是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对于作家来说,最好的帮助是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文学理解能力,当然还包括对生活的反思能力和认识能力,这都是大学教育能够做到的,但中国大学文学教育并没有做这些事。大学文学教育应该发掘作家、引导作家,应该为那些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学生提供帮助。在这一意义上,文学教育应当改革,应该改革以文学史、文学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应该重视普通文学教育、泛文学教育,应该更重视写作训练,更重视文学批评教育特别是文本细读训练。

  中国大学教育发展之初,大学非常少,学中国语言文学的人非常少,所以,那时的文学教育主要是培养专家学者,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但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大学迅速扩张,大学已经从最初的精英教育变成了普通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的人越来越多,文学越来越变成了一种素养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学非所用”,这是目前文学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在这一意义上,中文专业改革应该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就业的情况来看,中文专业的专业技能不是固定的,是相对宽泛的,比如师范技能、文秘技能、编辑技能等,但比较公共性的技能则是写作技能。写作技能作为中文专业技能,不应该局限于文学创作,而应该是广义的文章写作,文章写作不论是对于中小学语文教育,还是文秘工作,还是编辑工作,都是非常有用的。能够通顺地写文章,我认为这是中文专业最基本的功夫。

  目前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这种学术人才除了在大学里进行自我繁殖以外,社会上很少有市场,即使是在文联作协系统也很少有市场。准确地说,在当代中国大学中文系里,文学不是专业,文学研究才是专业,相应地,培养的不是文学人才,而是研究文学的人才,专业是文学而专业技能则是研究文学。在大学中文系里,文学写作是不务正业,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论文写作才是“正业”。大学教师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都是以学术论文和专著为标准,而文学创作则什么成果也不算。这是不正常的,应该深刻反思和改革。

  总之,中国当代大学文学教育一方面应该重视文学写作,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应该更加宽泛,更加实用,要适应就业和社会生活,即具有实践性,要学以致用。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