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吕向阳系列民俗文化散文解读(耿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6日09:36 来源:陕西日报 耿翔

  陕西报人:

  用文字为民间文化“立碑”

  ——吕向阳系列民俗文化散文解读

  吕向阳,生于1961年,当过兵、教过学,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年。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出版著作三本:报告文学《宝鸡挖宝人》、散文《神态度》、散文《老关中》,共计50万字。《宝鸡挖宝人》曾在《中国报告文学》《北京晚报》、《西安晚报》连载。系列散文《小人图》获第四届报人散文奖,被贾平凹誉为“大散文的经典作品”。《神态度》十六篇曾在《美文》连载。《老关中》共计十五万字,被《延河》、《美文》等杂志选登。作者系宝鸡日报社长、总编辑,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当前的散文创作,缺乏的还是时代转折中的命运写真。一些作家似乎总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散文与“小我”很近,与“大我”中的国家、民族、历史、社会、民生越来越远,最终陷入疲软、浅薄和平庸。散文也似乎失去了与时代的对话,失去了把握社会现实的能力,失去了道德承担的勇气。近读陕西报人吕向阳的四个系列民俗文化散文,这些重重的疑虑,似乎有了一些稀释。特别在这个雾霾锁关中的冬天,有了“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

  1 《小人图》:民俗苑地掘得的第一桶金

  三万字的《小人图》是作者从凤翔木板年画中觅得的一组“异类”和“怪胎”。民间艺人把小人的伎俩镌刻成八幅板画:《扶上秆子抽梯子》、《得风扬碌碡》、《见了旋风竟作揖》、《爱钱钻钱眼》、《用钱买上皂角树》、《吹涨又捏塌》等,意在提醒人要防小人。吕向阳敏锐地感到在“小人堆中”可找到瑰丽的民俗大文章:不仅在拷问关中人的劣根性,也在拷问国民的劣根性,不仅让人感受到逝去的小人影子,也让人捕捉到当代小人的可憎。他认为仅仅宣传我们的传统美德而忽略了我们的缺点,这不是“为国民治病”的良医。当年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拯救国民灵魂为己任,他的作品成了真金,成了钻石,成了泰山。于是吕向阳在2012年用了多半年时间,“按图索骥”,为每幅小人图写出四千字的点评,入木三分,寻根剖底,从丑态中映出世相,让民俗板画成为醒世钟,成为照妖镜。该文呈现出三个鲜明特色:一是视角独特,主题新颖。在司空见惯中鞭辟入里,在见怪不怪中亮出伤痕,把小人押上了审判台;二是以小见大,俗中见雅。这些以关中俚语命题的文章,听起来滑稽可笑,看起来似天方夜谭,但民俗的穿透力就在于嬉笑怒骂中让人别开生面;三是纵横捭阖,吹糠见米,借民俗之老树,发正气之新枝,每篇文章是檄文也是美文。所以《美文》杂志在头题一次性刊发了这么长的散文,这也是吕向阳在民俗苑地中掘得的第一桶金。

  2 《神态度》:今天该怎样侍弄散文这个“鬼”

  《神态度》这组长篇系列散文从留在乡民嘴上的“毛鬼神”、“日弄神”、“夜游神”、“醋坛神”、“土地神”、“阴溜神”、“饿死鬼”、“扑神鬼”、“屈死鬼”、“狐狸精”、“倒包客”、“尻子客”等土得掉渣、卑微细碎的“神神鬼鬼”中洞幽烛微,把作家们一直撂荒了的地第一次进行垦殖播种。这些神和鬼也许可能是从西周之前就结伴扎根于关中大地上的,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是关中人天天念叨的形象大使,是民俗园地中的奇葩,但这神那鬼究竟是怎么传下来的,又究竟包含着怎么样的本质及寓意、道德及精神?随着城市的扩张、乡村的凋谢、普通话的推广,神神鬼鬼很可能就顷刻从人们的传播中消逝。如果没有人把这些猥琐但很热闹的鬼神记录下来,那将是关中文化最惨重的损失,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血。对这些神鬼的梳理盘辫、刨根问底,没有现成资料可查,作为“记者头头”很接地气的吕向阳,一趟趟去乡间从白胡子老人口中采风,访谈了百余老农,翻阅了《易经》、《道德经》、《论语》、《史记》、《陕西通史》、《中华民俗通鉴》、《宝鸡市志》及各县县志,为这些乡间出没了几千年的小神小鬼树碑立传。著名评论家常智奇先生称赞他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些文章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一般作家很可能拘泥于这些神鬼的历史影子和传统画像,吕向阳却高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神鞭,在批判假恶丑中颂扬真善美,在晾晒陈货中影射新角色。他的《土地神》获中国副刊作品金奖,在于他撕心裂肺般的呐喊:“三十年来,国人丧失了1亿亩耕地,污染了45%以上的土地,仅去年一年,西安市违法用地达28658亩,有12万亩地未批而用,而该市一年的用地指标仅为4万至5万亩。”在《日弄神》中他写道:“而近来82岁的老诗人流沙河对青年人的十个忠告,其中之一就是‘青年人千万不要做官’。人们又要发问:一个国家没有青年官员,不说百年,就是十年,也必将面临人才断代,而没有青年接班的国家,岂不成了一群没王的蜂!由此可见,一些日弄神打着‘学术权威’‘思想权威’‘一代大师’的幌子,鼓吹的却是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金钱至上、及时行乐等颓废思想!流沙河的话未免有失偏颇。”他在《毛鬼神》中写道:“如今官场有毛鬼神,一边念马列,一边拜鬼神,两边讨好,他们焉知太上清静无为,佛祖四大皆空,绝对不是用钱能够腐蚀拉拢的。”他写的《狐狸精》由于思想深邃,新意迭取,开掘纵深,被选入《2014年中国散文排行榜》一书。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周明先生读了他的这组文章后评价道:“与一般散文写小情小调明显不同的是,《神态度》说古讽今,别开生面,昂扬正气,呼唤正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周明认为,“吕向阳现象”值得散文界思考:今天,我们究竟该怎样来侍弄“散文这个鬼”?

  3 《老关中》:忧虑的乡愁应是济世的抱负

  今年六月至十月,吕向阳用了五个月时间,一边深入乡间采风,一边利用工作间隙,埋头赶写长篇系列散文《老关中》。酷暑蒸人,他跑了三十多个村子,记录和拍摄了许多珍贵的老关中风俗和遗址。星期天,他杜门谢客,挥汗如雨,把自己关进书房,从早上写到深夜,连午饭也顾不得吃,写出了十余万字的《老关中》。关中大地上曾孕育出农业文明时代最辉煌的民间文化和乡村文明,老关中符号负载着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风骨。黄土地上的传统文化和沧桑历史,在城市化进程中已成模糊的背影。但它是我们剪不断的精神脐带、化不开的浓郁乡愁。吕向阳泪眼模糊地拾遗着残碑断碣、衰草斜阳、瓦楞青苔。他凭借记忆、想象、寻觅、探访,叩开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把一幕幕红尘烟雨、岁月落花,刻画成色彩斑斓的老关中民俗画卷。

  《老关中》有《涝池》、《厦房》、《窑洞》、《门楼》、《戏楼》、《祠堂》、《油坊》、《磨坊》、《庙会》、《拴马桩》、《泥老虎》、《铁匠》、《木匠》、《石匠》、《骟匠》、《簸箕匠》等篇目,共计十六篇。前面部分是记录悄然远去的民间凡物,后边是为乡村艺人造像。风物见证着关中农人的生死命运、艰辛与幸福。而这些身怀绝技的匠人们都命运多舛、跌宕起伏、游走乡间,他们见证着手艺失落的苦涩。吕向阳用思想的洛阳铲刨出了文化民俗的根须末梢。一般作家只是在所经所见的吉光片羽中刻画逝去岁月,吕向阳则从传说和史料中寻觅这些民俗的诞生原因、根脉神韵、生长轨迹、精神原乡,使文章显得格外厚重、格外鲜活。

  《老关中》远接上古气势恢宏;近接乡音勾魂摄魄。中国散文界对《老关中》刚一刊出就表现出极大兴趣。王宗仁、温亚军、杨闻宇等客居异乡的关中游子,纷纷以“闻到了泥土的暖炊烟的香”、“让人梦回老家”、“自然中的大美”给予热烈回应。《美文》常务副主编穆涛称赞这组作品有“大气度、大胸襟、大艺术”。《延河》执行总编阎安认为“是突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作”。西安市作协主席吴克敬认为“吕向阳的老关中系列,扶风而歌,有风一样的成果,凤鸣岐山,在山顶上让风为他记忆……”散文大家王宗仁在《忧虑的乡愁是济世的抱负——读吕向阳“老关中”系列散文中》感叹:“这组散文是吕向阳用铁勺从水井里舀在心里的月亮,是村妇棒槌低一声高一声中的嬉笑。数十年了,远走他乡,常常觉着漫长,读着向阳的散文方觉恍在昨天,我又回到了故乡。吕向阳在这些追述民风村情的散文中,将自然美与人之美融为一体,或者说他很善于写自然美中人之大美。吕向阳从土得掉渣的门楼引发出的乡愁,让我不由得想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著名青年评论家马平川在五千字的《在广袤旷远的关中大地上追寻精神原乡——评吕向阳系列长篇散文“老关中”》文章中写道:“故土永远是散文的精神原乡。作为一种文化乡愁,已注入吕向阳的血脉。吕向阳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他以赤子之心的温润,在质朴的关中大地上体悟生命的沧桑与永恒,让心灵自由的接通地脉,在乡村民间风物之间安妥一个作家的灵魂。”马平川评介:“吕向阳的《老关中》完成了对关中的独特发掘与文化寻根,是一幅充满关中风情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随着画卷徐徐展开,老关中世间百态、风俗人情扑面而来,一段段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惟妙惟肖的一个个匠人,把一个昔日关中的风貌,生动准确地反映出来。吕向阳纵横捭阖、元气沛然、刨根问底、顺藤摸瓜、牵丝披蔓、吹糠见米,在不动声色中,饱蕴山野之气,挥洒得如月光泻地。”马平川在评价《老关中》的艺术风格时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如万斛泉源。其次《老关中》带有关中西府地域文化与民俗特点惯用语、口语、谚语、方言杂糅调和,色香味俱全。还有细节与场面水乳交融,写得本真透彻、鲜活质朴而又摇曳多姿,其中对地域习俗的展示,特有场景的铺陈和人物的描绘,尤为生动,在那历久弥香的甘淳里,让我们享受到来自舌尖味蕾的快感。”著名军旅作家宋天泉在《穿梭时空的老关中信使》一文中写道:“吕向阳是关中赤子,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圣土热土。在他眼里,《易经》在云天漫步,《诗经》在山川访友,《周礼》在万家结亲,《史记》在树下说古,连那些造型各异的拴马桩、呆头呆脑的石碌碡、香气袭人的老油坊、活灵活现的泥老虎、走街串乡的骟匠、炉火紫烟的铁匠,都在诉说着往日的非凡。为国分忧、为民鼓呼是文学的灵魂,上关安邦定国、下联针头线脑,是文学的生命力。阳春白雪固然高贵,但下里巴人绝不卑贱。大散文写民愿民望,大题材写国情社情。与擅长写花草山水、女儿私情的文章比,吕向阳的作品长天大云、古风浸淫、长枪大戟、侠气纵横,大有韩愈‘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般的雄健气象,由此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文里的地位与影响。”

  《老关中》是一曲“深情而忧伤的赞歌”。面对现代化像一场超级台风,把关中老景象摧残得所剩无几,向阳为此深深忧伤:“这摇落的不仅是枯枝败叶,更有树根与树干!名不见经传的这物那物,这匠那匠,都隐含着最初的文明曙光,也是原始文化创造的母体,是周秦汉唐的燃料与发动机,不能让老关中成为遥远而缥缈的梦!”“为史册拾遗补缺、为底层树碑立传,为子孙见证来路,为先人立档叫魂!”一个记者心头有一轮明晃晃的太阳,笔尖奔涌着一个真切切的关中。

  《老关中》是一部沉重的创业史。土里土气的建筑、粗俗卑贱的匠人,却是文明的筋骨、艺术的宝库。在历史的指缝间,我们疏漏的有价值的东西太多。

  《老关中》是一部关中的文明史。向阳在《易经》中找到“编匠木匠”,在《诗经》中找到了“铁匠骟匠”,在《周礼》中找到了“门楼庙会”,还从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贤论述中摘录了上百余珍贵线索,从而为《老关中》找回了许多活生生的影像。

  《老关中》是一部辉煌的科技史。向阳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科技古籍中查阅到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翻阅了数十本县志,他对“重农轻商”“重家轻技”等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支撑农耕时代的最活跃要素是百堵皆作、百业兴旺。

  4 解读者悟:报人吕向阳教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散文家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炼丹师”。

  好的文学作品,语言本身产生的吸引力量是无法抗拒的。散文语言不仅仅是准确、简练、生动,而且要有色彩和力量,特别要吸纳鲜活的群众语言。在《油坊》篇中,他不但深刻描述了“缺油的饭菜清汤寡味,缺油的堡子死气沉沉,缺油的三军腰长腿短”,而且论述了百姓分油时“油葫芦排队,毛主席万岁”的欣喜。在《戏楼》篇中,以“驴粪蛋外面光,不知里面受恓惶”,讥讽一些公家竟装潢门面。在《磨坊》篇中,以“磨扇上面一扇像天,下面一扇像地,不消三五十圈,任是五谷杂粮,一如满天下的人,谁也找不到自己原来是个啥模样;磨扇上面一扇是男人,下面一扇是女人,男女阴阳搭配,磨合在一起消磨日子,娃娃就如一堆堆麦麸豆瓣从磨的缝隙流了出来,然后变成了像白馍烧饼面条油饼一样的俊男靓女;磨扇上面一扇也若大山,下面一扇也若大河,山河面对面搅和在一起,才有了平原谷地仙境令人向往”,把一对沉重的磨扇人性化了。吕向阳的散文已形成鲜明特色的“向阳体”语言,他是个出色的语言“炼丹师”。

  启示二:散文创作要有自己“根据地”。

  为自己寻找一个创作根据地,对于写作者而言,其实就是找一个灵魂扎根的园子。根扎牢了、扎深了才能发芽、开花结果。问题是一些作家找不到自己写作扎根的地方,跟着时尚潮流走,什么流行写什么,什么热门写什么,结果作品像鸡毛一样轻,像杂草一样乱,总像个流寇、像个游狗,作品就谈不上价值感。

  吕向阳把自己根据地扎根在民俗堆中,舞枪弄棒、冲锋陷阵、弹无虚发,这说明作家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就像河水有了源,大树有了根。

  启示三:散文要从“真实”抵达“真相”。

  散文是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情,问题是现在一些散文看似真实,实则不真实。散文是灵魂的裸奔,扒光自己直到骨头,燃烧自己直到灰烬。散文家是生活的潜泳者,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散文家只有扎根土地、扎根人民,才能回到人的生命真相上来。

  启示四:散文要有穿透世道人心的力量。

  散文的力量在于穿透世道人心,散文的价值在于守住天地良心。散文家的笔应该是“手术刀”,由表及里探找病灶、剜疮治痛。吕向阳的散文探究着生活纷繁嬗变的深层本质,感应着生存现场的整体脉动,传达的是一个新闻人的襟怀与情操,彰显的是一个作家的道义和良心。

  (本文在采写中借鉴了青年学者马平川等人的观点,在此致谢。)

  吕向阳民俗文化散文五人谈

  王宗仁: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乡路遥远,少有交往,我没有机会看到吕向阳这些年来是怎样扑着身子深入生活收获文学。但是我欣喜地看到了他积累生活的果实。翻开这本散文集,关中大地炽热而丰沛的阳光,带着浓烈乡土气息的生活扑面而来。那一向被人误认为落后、贫穷、愚昧,却奠定了我做人基调的故乡风土人情,当向阳活灵活现地展示在面前时,我倍感亲切、温暖,又百感交集。乡愁,是用铁勺从水井里舀在心里的月亮,是村妇棒槌低一声高一声中的嬉笑。数十年了,远走他乡,常常觉着漫长。读着向阳的散文,方觉恍在昨天,我又回到了故乡。

  吴克敬: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饿死鬼、扑神鬼、等路鬼、吝啬鬼、短见鬼、日弄鬼……编排有序的《神态度》目录,一顺溜写了一十六个鬼,此外还有八幅小人图,和一十五篇风土记及一十八篇碎玉记,让我阅读出来的,依然是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的一个“风”字,有风气,有风化,有风习……浩浩荡荡,风生水起,伴随我们生活的,竟然有那么多鬼!有那么多小人!有那么需要我们警惕的事,仔细地品读,感受该是别样的,同时也是充实的。

  穆涛:《美文》杂志主编

  向阳兄是西府人,西府地厚,是厚土。由周,而秦,而如今,风雨浸淫砥砺几千载。尤其是周,是中国大历史里传统文明最富饶的大时代,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乃至民风乡愿人俗的礼数,均奠基着直至今日的中国社会。可惜的是,在历史巨手的指缝间,我们疏漏的有价值的东西过多,有不少还是人为的。疏漏掉的那些,该是又复归了原土的,我想这是西府为什么土厚吧。愿向阳兄在富矿中多挖掘,做个大矿工。

  常智奇:文艺评论家

  吕向阳散文中的生活,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阳光,充满正能量的生活。他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善良、正义、真诚的情感。他把歌颂和赞美投向普通劳动者,投向德高望重、福泽民生者。他批判和鞭笞的是为官不廉、为富不仁、为人不正的那些煽阴风、点鬼火,当面做人、背地当鬼,玩弄阴谋诡计、说是弄非,捕风捉影、穿凿附会,栽赃陷害、偷梁换柱,害国害民、损公肥私的阴谋家或玩术者。

  马平川:青年文艺评论家

  吕向阳是报人散文家一员。在中国当代散文版图中,活跃着一支报人散文家,《人民日报》的梁衡、《光明日报》的韩小惠、《陕西日报》的耿翔、《汉中日报》的李汉荣,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却为散文发展与繁荣留下了不朽一页。从《神态度》诸多篇什可以发现,吕向阳以“见证与写实”的书写姿态,介入社会生活,在感受、认识、反思中,获得真实,发现真相。他亲眼目睹、亲身感受,说真话、讲实情,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真正在思想上、感情上与人民大众的灵魂息息相通。一直以来,吕向阳对农民的生存境遇、乡土生命有着十分关切的凝神和观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散文真正地写出了关中乡村土地内在的生命和力量,农民在挥汗如雨中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以及他们的坚韧、尊严和价值——吕向阳的散文,拥有这种穿透世道人心的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