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香港儿童文学的多元书写(方卫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9日09: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方卫平

  香港公共图书馆自1991年开始举办“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旨在表彰香港作家的创作成就,鼓励及推动香港中文文学的创作及出版。通过参与评奖工作,我近距离地了解、感受了当下香港儿童文学的艺术样貌和发展现状。

  本土文化与生活的多元呈现

  香港儿童文学的读者年龄跨度很大。除了图画书、儿童诗、儿童小说和童话之外,表现大学乃至都市青年生活的作品,也被列入较高读者年龄段的童书行列。因之,作品的书写题材也十分多样,既有丰富具体的生活现实,也有异想天开的奇幻故事。

  这些作品充满香港本土生活与文化的浓郁气息:有的表现内陆移居香港家庭孩子的特殊生活体验,有的书写香港不同社会阶层少年的生活与情感,有的涉 及香港历史想象,有的表现香港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活与青春情感,还有香港标志性的警匪片题材,等等。透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香港过去与现在鲜明的生活痕 迹,也看到这座城市里孩子们的喜乐忧伤。

  我们也能从一些作品所呈现的内容和情怀中,看到香港本土文化的印迹。比如图画书《Number Do 数数》和《Ears Hear 耳朵听见》,其中的中英双语配合叙事以及配附的“英、粤、普三语CD”,反映了具有香港特色的儿童生活与学习环境。有心的读者也可从中看到香港中文儿童文 学某种特殊的生存背景和发展境况,以及这类童书对于香港中文文化传承的特殊意义。

  当然,相比于作品中的香港元素,我更看重的是作家们在呈现相应的生活和幻想内容时,所展示出来的童年文学的艺术智慧。在这一点上,香港儿童文学的写作者们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在发掘本土文化的多元素材时,所展示的同样多元的艺术追求。

  小说艺术的多元可能

  香港儿童和青少年小说的艺术呈现多样性。

  作家阿浓的小说《幸福穷日子》的题材和主题有浓郁的本土文化色彩,叙事真诚,语言清新,尤其是对童年视角的准确把握与对童年感觉的生动呈现使个 中故事透着令人动容的童趣和温情。小说以一个跟随家人迁居至香港的普通女孩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特殊的香港“移民”生活体验,这体验中既有被敌视、被误解 的无奈,也有被理解、被相助的温暖。

  与《幸福穷日子》的质朴清新和童真幽默相比,车人的《青葱岁月》和卓莹的《那年我十四岁》致力于在细腻的情感中书写本土乡村与都市少年的生活故 事。《青葱岁月》讲述了城市女孩慧欣因为父母离异,母亲又迫于赌债催逼,将她暂时托付给乡下的外婆和舅父照顾。与朋友们一道在乡村山水间嬉戏的时光,让慧 欣暂时忘却了家庭生活的烦恼。小说看似轻快的少年游戏中其实交织着慧欣与母亲、母亲与舅父以及外婆与舅父的亲情纠葛和误解。而当这段时光宣告结束时,所有 创伤得到了平复。小说不经意间写出了少年不知不觉的成长。

  和《青葱岁月》一样,书信体少年小说《那年我十四岁》也致力于书写少女世界里的亲情和成长。小说以14岁女孩琳琳写给已逝母亲的信件来表现这个 单亲女孩的遭际和烦恼。琳琳因为羽毛球特长被中学名校录取,但从入校第一天起,她就面临着学业的巨大压力,支撑着她的最大信念,就是记忆中从不曾消退的来 自母亲的爱和期望。限制视角的书信体自述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小说叙事的波澜感,同时也透彻细腻地表现了主人公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还有一些寻常儿童文学视野之外的优秀作品,如短篇小说集《剪发》,其中作品以富于表现力的场景呈现和细腻缠结的情感摩写见长。同名短篇《剪发》 中的理发店场景充满了短篇小说特有的张力感,它既是情节的张力,也是情感的张力。《剪发》一书中的许多作品,都胜在这样一种张力感的营造上。

  同样是强调小说叙事的张力,梁科庆的“Q版特工”系列提供了另一种长篇小说特有的阅读趣味。该系列以香港通俗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典型的警匪之战为 题材,在富于传奇性的人物塑造和故事背景下,虚构了一队香港特工智勇双全、缉凶除恶的系列故事。作家充分运用了通俗小说在说故事方面的特长,其故事线索分 明,叙事紧凑,同时又曲折蜿蜒,悬念迭起,再加上神秘奇特的异域风情、真挚动人的爱情友情、新潮酷辣的人物对白,以及不时客串于其中的夸张有趣的滑稽搞笑 等,使小说的情节步步攀升而又引人入胜。

  “典型”的儿童文学及其多元美学

  《剪发》中的大部分短篇和“Q版特工”这样的作品,主要体现的还是成人小说的写作形态。它们是可供儿童阅读的一般文学作品,但并不特别符合“专 门写给儿童的文学”这样普遍公认的儿童文学文类界定。就作品是否体现儿童文学自身独特的美学形态而言,我更关注典型形态的儿童文学作品。

  我曾在香港与一位从事中文教学的小学老师交谈,听她说起香港本土的华文图画书创作并不发达,他们因此特别关注来自台湾和内地的华文图画书出版消 息(包括翻译作品),以期引入用作本土儿童中文教学的资源。当读到图画书《Number Do 数数》和韦娅的童诗集《长翅膀的夜》时,我心中充满珍视的情感。韦娅的童诗集在中文语感上与内地作品很相近,童诗的语言里蕴藏着母性的柔情,它们吟唱儿童 身边的自然、事物以及他们的生活、游戏、情感等,作为儿童诗,其语言或许过于纤巧了些,但意境清新而优美,韵律错落而有致,想象鲜妍而生动,同时也富于童 心童趣之美。

  在童话创作方面,马翠萝的《第一公主》在童话语境与角色的“现代化”尝试方面颇有创新,故事情节也一波三折,但其天马行空的虚构想象虽然取自现 实,却由于缺乏丰富细腻的人物性格逻辑的支撑,采用的是平面卡通片的写法,其叙事和情感的表现力都比较有限。同样,司徒苑的《神奇耳蜗·幻之光》以现实中 发生的核泄漏危机作为引子,讲述灾难降临的时刻,弱听女孩小乔与其他孩子一道领受与生命有关的各种感悟。如果说《第一公主》由于缺乏叙事和情感上的生动细 节而失之粗糙,那么《神奇耳蜗·幻之光》则过于沉浸在了纤细的玄思状态,而没有对童年叙事的连贯性、完整性给予足够的关注。谈到香港的童话,我总会想起谢 立文所著的“麦兜·麦唛系列”。关于小猪麦兜的一些故事(比如“永远的布谷鸟”),既富于天真的童趣,又充满温暖的情思,更常以浅语写深意,在清浅幽默的 生活童话里寓有悠远的生命哲思。这也是我对香港中文原创童话的艺术期待。

  在香港特殊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下,中文文学本身承担着一种重要而又艰巨的语言和文化传承的责任,而中文儿童文学则可视为这一责任的起点。而香港的 儿童文学发展又有诸多不易,因此,在阅读香港儿童文学这些年所取得的创作成果时,我是怀着格外珍爱的心情的。香港儿童文学是属于香港孩子自己的文学,它们 关注和书写这些孩子在香港的土地上所体验到的文化和生活的各个面向,在此过程中,也在探索和绘制香港儿童文学自己的多元艺术版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