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哄抢IP不如扶持原创(刘莉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7日10:00 来源:光明日报 刘莉娜

  近日,30余位中国知名编剧在某论坛声讨垃圾IP(知识产权)挤压原创生存空间。紧接着,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又在某论坛上说不再和专业编剧合作,要从贴吧和网络写手中找人,经过激烈竞争和淘汰,最终胜出者署名。他的一席话在微博、朋友圈内被大量转发,专业编剧们对这一言论群起而攻之。一时间,有关IP、资本、编剧之间关系的话题成为舆论争鸣的焦点。

  近几年,IP是影视行业最热门的词汇之一。2014年有114部网络小说被收购了影视版权。其中,90部计划拍成电视剧,24部计划拍成电影。在今年11月初的四川电视节上,各卫视2016年的意向购买剧目中,80%以上都是IP大剧。原创网站上最红的几位作者的作品影视剧版权价格已经飙升至500万元以上。除了天价购买IP,囤积IP也成为圈内一些有实力的影视制作公司跟风干的事。只要是版权,稍微能改编,就有人买,同行之间以谁的IP更多为荣,导致大量IP遭哄抢,市场逐渐显露出疯狂的迹象。

  生产大众文化产品的影视行业,风险巨大。生产制作、发行营销各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但由于大众欣赏口味多变,而无法保证获得相应的回报。因此,如何获得最大量观众的关注,成为从业者一直思考的问题。这时,已拥有读者和观众群、具备收视或票房基础的IP出现。因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而获得资本的青睐,也在情理之中。

  IP没有原罪。如果制作方将其作为有潜力的原始素材来对待,有条不紊地进行艺术深加工和再创作,也可以创作出诸如《狼图腾》《甄嬛传》《琅琊榜》这样口碑与票房收视双丰收的佳作,成为影视行业繁荣发展的驱动力。然而,在资本逻辑的裹挟之下,一些人的心态发生异变。他们一门心思地想实现效益最大化,所以越来越急功近利,虚荣浮躁,只把IP视为单纯吸引粉丝的工具,把抢夺IP当成资本逐利的舞台。然而,IP虽然具有一定粉丝群体和消费潜力,却无法成为优良品质的保障。一些IP作品虽然票房收视表现不错,却因艺术质量低下、价值观念偏颇等问题遭人诟病。有些原著粉丝看了作品,直呼上当,甚至质疑片方利用IP概念“挂羊头卖狗肉”。作为IP的主要来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缺乏文学性,内容脱离现实,而其他诸如歌曲、游戏等IP甚至连故事基础都没有,导致IP作品容易悬浮于生活和时代之外,没有思想根基,缺乏精神力量。可见,一味追求IP热,而不顾影视创作规律,仓促上马,粗制滥造,制作出来的只能是假冒伪劣商品。即使在短时间内因宣传营销获得一定的关注度和经济利益,却可能消减观众对国产影视作品的信心,绝非长久之计。一些制作公司宁愿扎堆跟风,找现成的垃圾IP拿来就用,也不愿耐心等待、培育原创的新IP,这种做法更是要不得。任由这种态势发展下去,长此以往,潜心搞原创的创作者在生存压力的逼迫下也会逐渐失去文化的野心,跟着市场随波逐流,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好剧本将一本难求,好编剧更是凤毛麟角,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中国影视产业的根基。

  IP的概念再绚烂花哨,IP市场再火爆热闹,影视创作的核心仍然是内容。好的内容仍然是由编剧们创造的,无论是一次创作还是二次创作,只有懂影视语言的人才能写出适合拍摄的作品。好编剧本身及其原创的剧本也具有开发成新IP的潜能。所以要维持影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源头抓起,培养编剧人才,鼓励扶持原创。这不仅要靠政府的引导,也需要影视制作机构自身提高认识——囤IP不如养编剧。

  说到底,这场风波是投资者和创作者之间的矛盾引起的。他们本是影视产业运营过程中的两股主要力量,一个用商业思维,一个搞艺术创作,一个讲求经济效益,一个追求社会效益,如果能够相处有道,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现在的问题是资本意欲以IP独大,取代编剧的地位,动了编剧的奶酪,更对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产生影响。不过,大部分从业者坚信,当越来越多盲目追随IP的影视作品无法得到市场认可之后,IP热就会退烧降温,市场终将恢复理智。IP失去了神话色彩,与其他素材一样,无论源头为何,只是为内容这一核心服务的工具。至于投资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还是交给时间吧。中国影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仍处于过渡阶段,资本与艺术之间还需要不断磨合,相信经过几轮交锋,总有和谐相处、理性共存的一天。

  (作者单位:上海文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