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举重若轻的诗意——论苏忠近作(刘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4日08:39 来源:人民日报 刘 波

  用举重若轻形容诗人苏忠近期的写作,再合适不过:看似越来越轻,轻到每个字的气息都可能被忽略,但其整体透出的质地却越来越重,那是渗在骨子里的一种力量。

  要真正达到举重若轻之境,并非易事。它不是诗人完全做减法就可完成,而必须于外在的简洁下有着内在的厚重,否则,单纯在语言上求干净朴素,有时也可能陷于寡淡,直接影响诗意的生成。苏忠的举重若轻,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理解人世与诗意的态度——虔诚,温和,柔韧到性情里,坚定到精神中。于是,我从苏忠的诗里找到了一种安宁,那是源于灵魂的静。务虚的文字里,有他对日常生活累积的体验、感受和领悟,当它们转化成文学经验,落实于分行,就像是一场文字的信仰之旅。

  在寂静的夜晚,人最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旷远的遐思伴随着内省,也会成就一次关于存在的思索:“我也是你们的投影,关于命运/这些年,我知道已不再走进/只是走出,在光阴的天平上/一生的重心走过/我知道故事里惺惺相惜的理由”(《走进或走出》),人生里幸福和痛苦的对决,欢乐与悲伤的博弈,还有得失之虑,生死之问,或许都对应着诗人在人生之门前的进与出。不管是矛盾还是和谐,这人世冲突所形成的张力,就是在靠近诗意,但正是语言表达的诗意停止之处,又出其不意地在思想上接续了更深广的命运感。命运是一种人生体验的过程,不到最后,很难看得通透,就像诗人所言,“窗内的肉体也许理解不了窗外的念头”(《窗内和窗外》)。有时,人生的错位和误读,往往让我们无法清晰地对接自己的精神来历。这人世无常的悲剧性和苦难感,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将所有的遭遇归结为命运。

  这一方面与诗人沉潜的个性气质有关,另一方面,这也是他应对当下喧嚣与浮躁的重要方式。只有静下来,灵魂才可找到安放之处,所以,《寂静纷纷》《空山无语中》《虚在》《陌镜》这一组求静之诗,即是诗人安宁之心在文字上的投射。问道于山水,求证在自然,是苏忠近期诗作一个重要的美学信号。“雾湿了青山/都大半天了/偶尔有鸟鸣几声/一点点的,垂落在石头”(《雾是青山的翅膀》),他要在山水间寻找自然诗性。在很多诗人追求前卫的激进张扬时,他要为诗赋予更内敛、节制的美,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内在的先锋呢?

  先锋并不是盲目的冒进,适当向后看,返回原点,也可出现别样的诗意。相对于那些追求另类、怪诞美学的文字,我更愿意亲近作者入心的写作,它虽然也存在跳跃感和陌生化,但那想象基于生活本身,不论是记录经历,还是诉诸回忆,无不暗合着时代的真相。如同诗人书写乡愁,“故乡是一串时间的流水账”,但凡说到时,“都有一副游离的苍凉”,这是每个游子皆有的心灵触动,而诗人敞开的心事,又显出别样的真诚:“但凡不死的依然是无心的名词种种/水干涸了会无求随喜,山干枯了会有人转念/也许它确是故乡,也许它是异乡/它望着来往的行人,不言语,它转身”(《转身之故》)。这种人生无奈里,并非全是失望,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正是现世变化的反应;诗人的这种认知,源于不一样的个人体悟,它让人生变宽、变广,也让诗意获得丰富的可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