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巴山歌者(叶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4日08: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叶 梅
■新视野

  鄂西南的大山为秦岭与大巴山的汇合之处,生活在当地的人都愿意称自己为巴人的后代,相传土家族的先民也是由此而来。“下里巴人”一词缘于此地, 语出战国时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让巴山人骄傲的是,他们的祖先显然早在春秋战国之前, 就有了传唱而和者甚众的歌谣。这一带一直被称为“歌舞之乡”,世居者能歌善舞,有许多乡间奇人如刘三姐一样会唱无数的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巴山 云”,怎么也唱不完。还有的会讲故事、猜谜语,一乡一村皆如此,上个世纪“三民集成”之时,即搜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让北京及武汉来的专家们 喜不自胜,将这些地方称作故事村、谜语村,而那些民间的歌者则成了专家心目中的民间大师。

  我在鄂西曾生活多年,每每眼前或耳边掠过“巴山”、“三峡”、“清江”等地名时,就会有一种特别的亲切从心底升起。不时会有一些朋友从那些地方 来,我们一同回望故乡,在这北方的城市里,喝一杯清茶,却是从巴山的云雾之中采摘而来的,于是觉得,相隔并不遥远。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我读到了诺源的《巴 国神曲》。

  这是一部长诗,诺源试图为土家族书写一部史诗,进而言之,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抒情叙事史诗。在他的《巴国神曲》里,包含“远古之来兮”、“开疆之 国兮”、“舞动之灵兮”三部曲,共计360诗章、5000多行。他的诗全部采用西方商籁体,也就是十四行诗的形式。他非常喜欢莎士比亚诗歌的风格,除了优 美的抒情、高雅的诗性和思想的凝练之外,还特别推崇其诗歌的节奏美。他认为,节奏是诗的生命,节奏建立在诗歌本身依附的内容之上,一部诗歌的写作体裁,不 仅决定了情感、情绪、生命的节奏,也决定了诗的语调。那些宁静的词、精道的韵脚,铺建起来的韵律,会与作者的精神状态紧密结合在一起,继而调动起读者的情 感。

  诗歌是心灵的艺术,诺源想用这样一种他心仪的方式,表达对土家族民族历史文化的诗意建构,让那些沉淀的历史素材生发出独特的美感,并着力开掘出 深厚的精神内涵。事实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根源及坚实而又丰富的精神文化,就如同《巴国神曲》中所描述的土家族,从巴人到今天,其间有多少扑朔迷离、 蜿蜒曲折,又有多少生命的奇迹、传世的精神瑰宝?这些都是读者所期待的。

  诺源是这位皮肤黝黑的年轻诗人的笔名,他是巴山利川人,17岁时便已经写了厚厚的一沓诗歌,但是比较青涩。后来因为对生活有了真正的感悟,才有 了真正的诗,就如他常对人说起的一句话:“没有谁比文字更懂我,如同没有谁比孤独更疼我。”因为生活的艰辛与家庭的挫折,他一直小心翼翼,拒绝别人走进内 心,而对文学的真诚和不放弃、不妥协成为支撑他人生的强大动力。多年来,他务农经商、南下深圳打工闯荡,一直在追梦的路上跌跌撞撞,一直期待又同时坚信, 在远方,一定会有春暖花开。

  《巴国神曲》让他熬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守着一盏灯火一支香烟,呕心沥血,煞费苦心,在这个人们痛感历史传统、人文精神被弱化的时代,他将生活的 感悟、梦想的追求,与对历史文化的认知理解结合起来,让它们化作了诗行,化作了一个鲜活的民族的生命形象。据说,他的另一部长诗《楚魂》已经截稿,还将写 作又一部长诗《巫歌》,从而形成一个关乎巴山民族的史诗体系。如此宏大的创作规划,浸透了他的心血与梦想,如他的诗句:“对故土的爱/是那样的深/就像流 星在宇宙颠沛的步履/把自己/碾成一道时间的印痕/刻下一首/淋漓尽致的进行曲……”他又说,接下来的路还很长,而他将义无反顾。就像海子在《以梦为马》 里写道:“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说实话,我不是诗人,起初诺源让我为他的《巴国神曲》作序,我觉得似为不妥。但诺源对于文学的虔诚、勤奋与坚韧,让我十分感动,还有,他对女儿 的爱。他曾用写诗的手,也是谋生的手,笨拙地学会了为女儿梳头,为她扎一个快乐的小发辫。年幼的女儿曾问他:“爸爸,我们是不是叫相依为命?”那一刻,诗 人内心的波动不亚于一片海洋。我想,这样的真情不能没有诗,而巍巍大巴山,因为有了一代代诺源这样的歌者,才使得古时的下里巴人唱到了今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