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怎么办”与“我是谁”(张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3日15:46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莉

  尽管杨庆祥的《80后,怎么办》?(以下简称《怎么办》)一书的题目侧重于“怎么办”,但依我读来,引发作者不断发问和自省的隐密出发点在于“我是谁”。面对现实、面对历史、面对我们的时代时,一个人恐怕首先只有先知道“我是谁”,才能思考“怎么办”。

  从“我是谁”出发,你会发现,与其说《怎么办》里讨论的是如何行动,不如说他首先写的是80后一代的迷茫和困惑。这迷茫包括现实生存环境的、历史虚无主义语境的,以及,我们如何面对我们时代。是这种迷茫引发了“我是谁”的思考,也引发了“我”如何行动的思考。尽管这种迷茫的情绪出于一位80后学者,他所发问的、他所讨论的对象主要是80后,但读完文章读者会深切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属于80后一代。

  书中的每一种情感和反问都引发人共鸣,我的意思是,正是书中那种对“我是谁”的迷茫情绪,将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都整合在了一起,讲述身份焦虑感是这本书的重要贡献。作者言说的是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共通经验:我们无法确认自己是谁,无法找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也无法寻找到个人与社会的恰切关系,那么,我们“怎么办”?

  在我看来,在这本书里,作者首先解决的是他个人的问题。即,“我是谁”的问题。他非常坦率地剖析他的心路历程,他的成长,他的认识方法和认识态度的变化。他开始意识到他个人与时代和历史的关系。他将他的个人的实感经验与时代结合在一起,这使人意识到,这样的文字,是一位写作者真正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一种问题意识,他使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思考与当下中国的复杂现实契合。他所关注的问题不是死在书本里的,而是活生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本书是有生命力的,有温度的,有效的,它的有效性首先在于它讨论问题的有效性。

  无论是“我是谁”还是“怎么办”,这本书都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呈现问题。这种对问题的发现和呈现如此有力,它逼迫我们反躬自问。就我个人而言,它的发问使我深刻地意识到我的自身经验和这个时代、这个历史、这个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剥离。越来越原子化的我们,每个人都“躲进小楼成一统”了,我们只关心眼皮底下的利益和得失,而很少认识我们的社会责任,这真值得反省。

  作为一名文学批评从业者,这本书再次使我坐下来反思:我的写作和我面对的现实是否出现脱节。许多人喜欢说,生活是生活,写作是写作。可是,真的是生活是生活,写作是写作吗?一位优秀的学者,他的写作和他所处的现实思考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面对现实发言。新世纪以来的我们,接受学术教育,遵循学术规范,可是我们却越来越离我们的现实远去。我们学的是皮毛,而并没有学得属于知识分子的真正精神。于是,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变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事业。我为此深感不安。

  由此,我认为,杨庆祥以这本书作了一个有益的尝试,即他为如何表达自己的实感经验为同行做了一个有益的示范。他使用的是一种并非“规范”的学术方式,他使用属于他个人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用自己的语气,表达属于个人的实感经验,当他寻找这种表达方式时,他也寻找到了一种学者的主体性。当他从一种长久以来的规范式表达中逃脱出来时,这位学者的主体性便突显出来。

  我深为认同这种主体性。我认为,这意味着他已经寻找到属于他的“自我”:在这本书里,里,有我非常欣赏的、属于80后杨庆祥的另一种声音,即,那种并不驯服,那种很强大的拒绝同化的态度。这本书是带动80后一代思考的一个开始,也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批评家和青年学者们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写作与思考介入现实的开始,是我们如何确认我们的主体性的开始。我们有必要表明,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有我们的抵抗,我们有我们的坚持,尽管个体微小,但并不代表个体没有力量。

  《80后,怎么办?》,杨庆祥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29.80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