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感受璀璨星光——读陈韩曦《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陈君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3日15:15 来源:羊城晚报 陈君积

  2011年10月19日,“饶宗颐星”命名仪式在香港赛马会跑马地会所二楼青云阁举行。命名“饶宗颐星”,是对饶宗颐教授几十年来在文化等领域潜心耕耘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体现在他身上的伟大人格的褒奖。这既是饶宗颐教授个人的光荣,也是海内外华人的骄傲。

  “星”的升空,引起世人瞩目,人们对饶宗颐这个名字,知道得越来越多。然而,饶宗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何“闪光”之处,知之者却为数不多,这实在极不匹配。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城(今潮州市湘桥区),字固庵,号选堂。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他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硕果累累。学界曾有“北钱南饶”、“南饶北季”之称,钱、季谢世后,惟余一饶独秀,凸显人才可贵,实乃国之异宝。国内外著名学者给予饶宗颐极高的评价。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汉学家、红学家戴维.·霍克思说:“西方汉学家若品读饶宗颐教授大作,势必如河伯见大海,为其浩瀚所震慑。”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池田温说:“二十世纪前半之代表汉学者可屈指王观堂,而后半者应当举饶选堂先生。”2006年12月14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庆祝饶宗颐九十华诞活动中,香港大公报记者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华文化是什么样子?”许嘉璐回答说:“就是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显现于二十世纪的最好典型。我可说:50年之后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隔年春,羊城晚报记者再问及此问题时,许嘉璐补充说:“我说五十年还说短了。”的确,饶宗颐在继承发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成绩卓著,独步天下,堪称典范。

  今年10月,南方出版传媒旗下的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陈韩曦《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乃为饶公百岁华诞贺寿之作,可谓应运而生,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该书是作者花五年时间苦心经营,数易其稿的力作,且是“至今第一部饶宗颐亲自审定的传记”,有较高的真实性、可靠性、可读性。阅读该书,对饶宗颐的传奇人生会有一个较全面较具体的了解。

  该书第一章告诉人们,饶宗颐“从8岁在潮州城南小学学习,到读完初中一年级,自此以后,饶宗颐就再也没有在学堂上过学了。后来的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即‘饶宗颐没有上过初中,却能成为显赫的汉学家。’其实是一种误传……”为啥?该书告诉人们,饶宗颐进学堂的时间虽短,但他“幼承家学,自修潜研”。饶宗颐的父亲饶锷是位大儒,家中藏书极丰,治学十分刻苦严谨。在此环境中熏陶,饶宗颐三四岁读杜甫《春夜喜雨》、周敦颐《爱莲说》;6岁读古典小说;8岁就能“一个人一整天不出门”,躲在大宅深处“读书冥想”。10岁时,学识大进,“奠定了国学基础”,大量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闲暇还帮父亲抄录著作,“间接训练了罗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为日后的文学、艺术道路打下扎实的底子。”12岁时,就“已经打下了扎实的书画基础”。饶宗颐在《选堂清谈录》中,说他是“命定要做学问的”,他说,“我的学问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即训练利用目录增进学识;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这段话,既揭示了饶宗颐进学堂少却能成大儒的主要原因——潜心自学,又说明了“家教”的重要作用。

  饶宗颐学艺双修,刻苦治学写作8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果丰硕。该书第十二章《学贯中西世人称赞》具体介绍说:2003年10月,《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出版,共14卷20册。涉及的领域有:史溯、甲骨、简帛学、经术·礼乐、宗教学、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潮学、目录学、文学、诗词学、艺术、文录·诗词,计1万余页。收入著作80种,译注1种,还有520篇学术论文,其他文章包括赋、骈文、散文约400篇。内容十分广博,涵盖国学研究的绝大部分领域,可谓皇皇巨著,世所罕见。该书第十四章《学艺融通陶铸古今》介绍说:饶宗颐曾在国内外多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其书画集数量多,品质精。”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出版《饶宗颐艺术创作汇集》12册、《选堂书法丛刊》4册、《饶宗颐书道创作汇集》12册等系列丛书,“全面展示饶教授的书画精髓和艺术造诣。”在《诗词清晖蜚声海宇》一章中,展示了饶宗颐非凡的写诗才华:他6岁能猜深奥的诗谜,“语惊四座,一时名扬凤城”。11岁能作诗,16岁悼念父亲的《优昙花诗》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杂志》发表,“惊诸老宿,竟与唱和”,得“神童”之誉,20岁时已作诗一集。他诗艺娴熟,诗思泉涌,行止所感,屡呈诗作。41岁时,他以《和韩昌黎南山诗》为画家张大千贺寿,该诗以《南山诗》韵脚写成,他曾对友人说:“用韩愈的《南山诗》韵,最难做的,要步120个韵。”然而这“最难做”的诗,他却在“半日之内”做成。

  传记告诉人们,饶公治学80多年,可分为四个阶段:早期主治地方史,中期主治交通及出土文献,继而治学的重点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晚年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其治学有三大特色:第一是渊博。季羡林归纳为八大方面,依台湾出版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看,有14个方面,其博大可谓难以伦比矣!第二是求精。他崇尚顾炎武的“治经重考证”以及“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第三是新奇。惟其新奇,才显示其极大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始终置身于20世纪学术潮流的前列,他“信古——疑古——证古”,“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其次,重视学术创新,从多个老学科的边缘处切入,开创新的学科,如“潮学”、“比较史前文字学”、“悉昙学”等。

  人们在了解饶公著作等身、成就非凡之余,最想知道的,是饶公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呢?这也许是更能启示人们,使人获益匪浅的可贵财富。传记告诉人们,饶公认为,“最重要是要有吃苦精神,不怕孤独”,俗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是也。饶公还认为,“进行学术研究,须讲究做学问的方法……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别人看着没关系的地方探究出其中的关系。而要拥有丰富想象力,就必须要有实力,而要拥有实力,必须读书。”这“必须读书”四字,平白易懂,却字字千钧,意蕴深长,值得当今“不喜读书”诸公反思。饶公还十分强调,做学问“要从根本出发”、“持论要正”,这些做学问的方法态度,对后辈学人,是很有指导意义的。饶公曾开玩笑说,自己“最大的优势是获得长命”。此话不假,据说,他写的1000多篇论文,有500多篇是退休后写的,另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书画呢!古往今来,众多文人皆短命,而饶公百岁之人,“创作力依然十分惊人……他银眉鹤发、清瘦矍铄,思维敏捷,手腕特别刚劲有力,与人握手,最喜欢有节奏地用力。”“这跟他的健康、精力充沛、快乐心态有很大关系。”(第255页)。而能如此,与他重视“养生”有密切关系,对此,《真人养生长乐高寿》一章有比较详细介绍。

  《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一书比较全面具体地展示了饶公的百年风采,阅读该书,广大读者能感受到“饶宗颐星”的璀璨星光在熠熠闪耀,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