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首善之都的文化基因(阎崇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1日10: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阎崇年

  自秦始皇称帝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帝制在中国延续了2132年之久。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全国性的政治文化中心却并不多,前一千年主要在西安,而后一千年则是在北京。

  作为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中心之一,北京存在着五种“文化基因”:一是中原的农耕文化;二是西北的草原文化;三是东北的森林文化;四是西部的高原文化;五是沿海及岛屿的海洋文化,这些都由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所决定。

  从地理上看,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最北端,出居庸关就可连接蒙古草原,东北方向过山海关即可进入森林文化的东北,东向百公里就是大海,因此北京恰好处在四种不同文化区域的“交界点”。而在人员往来方面,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均定都北京,所以不仅带来了他们原有民族和所居区域的文化,而且也促进了其他区域文化的“进京”,比如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就为北京带来了青藏高原文化。特别是当旧中国的国门被列强从海上打开时,一些西方文化也顺势沿海路影响到北京。

  北京的首都地位,不仅让这五种文化得以在此交汇,同时也让这些文化在相互兼容、吸收之后辐射到全国各地,进而起到一个“首”字所蕴含的引领作用。例如饮食,现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很常见的萨琪玛点心、涮羊肉、北京烤鸭,其实就分别源自满族小吃、蒙古族行军时期的饮食习惯以及选入宫廷的鲁菜,它们的共性就是到了北京这个平台后得以发扬光大。再比方说,如今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其本身就是“徽班进京”的产物,吸取昆曲、秦腔、汉调及北京方言等优长,是文化融合的经典杰作。又例如被誉为“女性国服”的旗袍,这种服装在清代以后逐渐流行至我国南方地区,后来影响到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如今它的魅力更是扩散到了欧洲。

  在研究首善之都中“首”字的作用时,有一点尤其不容忽视,即北京作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属性让不同文化基因的交融和传播变得可能。在帝制时期,各地举人要来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尽管每3年一次,每次的规模约一到两万人,但这些人却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拥有学识、志向和影响力的人。他们在当时的北京不仅参加考试,客观上也将自己在北京受到的礼仪法治、文化典籍、建筑园林、风土人情等熏陶带回各地,从而成为北京引领全国文化的鲜活载体。可以说,在元明清三代的600余年之中,几乎当时所有的文化名人都到过北京。

  时至今日,北京仍然是全国的教育中心,不过人员往来以及文化的吸收、扩散范围早已由过去的国内各地扩大到整个世界。这便对新时期北京做好文化的建设和引领提出了更高要求。

  孔子在《论语》中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其中这个“善”字在《论语》中出现多达42次。善就是仁,也就是爱。因此,未来北京在发挥首善之都的文化功能时,应继续把握好一个“善”字,做到仁爱友善为美。西方文化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只有做到去粗取精,吸收其中的优秀成分,才更有利于北京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继续领跑。

  (作者阎崇年为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