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冷静回望与真实再现——读徐焰的新作《苏联出兵东北》(董保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30日09: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董保存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点图书“回望东方主战场丛书”的一种,国防大学徐焰教授在研读大量解密档案、历史文献和许多当事人回忆史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曾经做过的实地采访,写成了这部洋洋30万言的《苏联出兵东北》。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在中国历史乃至二战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内外的评价也最为复杂、毁誉不一。称赞者 有之,谩骂者也有之。由此引发的争论也可谓沸沸扬扬,直到70年后的今天,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在政界还是在学界,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 音:

  ——苏联出兵仅仅5天后,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这有没有直接的联系?

  ——苏联的这次出兵,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苏联人出兵,日本人是不是也要向中国投降?

  ——苏联为什么要在出兵后的第4天(1945年8月14日)与中国国民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国民党当局为什么要接受苏联强加的条件,让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脱离中国,并且还让苏联在中国东北享有多种特权。

  作者迎难而上,直面回答人们的重大关切,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始末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回答了苏联为何出兵、为何选在这样的时间出兵、当时是怎样 决策的等问题。在他的笔下,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既不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所说的“老大哥的无私支援”,也不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所说的“新 沙皇大国沙文主义的赤裸裸的暴露”。而是依据大量的史实和档案材料,追溯和再现苏联出兵的前前后后——历史上的日俄之间恩仇夙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雅 尔塔协定”的签订与执行,以及之前的德黑兰会议上,西方大国首脑为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种种表现;苏联三路大军实施突然袭击的战略战术等等,都写得清清楚 楚。

  纪实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作者在书中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也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描写和剖析。斯大林如何站在他的国家和民族的立场,站在世界格局变化的 角度,决策要不要出兵东北,何时才是最好的时机?同时也不忘写出,1945年9月3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上庆祝战胜日本的演讲中说过的那段话:“日俄战 争中俄国军队的战败,在我们俄国人的心理上铭刻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俄国人民确信而且期望,打败日本并消除污点的一天总会到来的。我们老一辈等了40 年。”而蒋介石在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时的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也写得惟妙惟肖……

  作者站在70年后的高度,用冷静的目光,严肃认真的态度书写这段历史,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苏联此次出兵帮助中国人驱逐、消灭日本侵略者,对中 国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正能量。同时也指出,苏联出兵东北后对政治盟友中国共产党以及对国民党政权都没有采取平等态度。占领东北 后的苏军对战败的日本人的种种作为,在国际上败坏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苏军在东北的纪律败坏现象,虽说是个人行为,但其主要根源却在于苏联的民族沙文主 义思想。

  诚然,历史类的纪实文学创作,要靠大量的档案资料和历史文献来支撑。因此,这类图书中有不少是史料的堆砌和改写。《苏联出兵东北》跳出了这样的 窠臼,无时无刻不在彰显作者的真情实感,其中不仅有父辈的讲述,也有作者的切身感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浓重的感情色彩,这样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让读者 感到亲切。比如,在“写在前面的话中”作者说:“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熟悉并一直喜欢《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动人的旋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长的 那一代人,也始终忘不了对自身的人生取向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革命摇篮维堡区》《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那时在银屏上看到并深深 留在脑海中的印象是戴红袖标的赤卫队员、高大的水兵和严肃的政委、身着皮夹克佩手枪的契卡人员的形象……”这自然会引起“50后”那一代人的情感共鸣。在 叙述历史进程的时候,作者不时插入参加过那场战争的父辈的讲述,或当年自己采访抗联老战士的实录,这些“活材料”信手拈来,与档案史料融为一体,就成了这 本书的一大特色。

  通观全书,我们还会看到,作者的一种自觉和追求,那就是对于读者的尊重。他很清醒地意识到作品是要给什么人看的——是给同时代的人,也是给青年 人看的。不同年代的读者有不同的欣赏习惯,怎样才能做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作者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在宏观把握的同时,突出了微观描 写。不吝笔墨写苏联与日本战争机器的对比、战役战斗组织指挥的差异、双方武器装备的对比,甚至花重金购买国内外的图片资料做到图文并茂……这些尝试,拉近 了作品和多层次读者的距离,还可以让“军迷”“武器迷”们在书中寻到自己的所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