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在两种文明交汇点上——读刘仁前“香河三部曲”(丁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7日10:20 来源:人民日报 丁帆

  在我所了解到的中国百年文学史中,能够用长篇小说来描写苏北里下河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者,刘仁前算是第一人。汪曾祺的短篇杰作《受戒》《大淖记事》、胡石言革命浪漫主义的《柳堡的故事》《秋雪湖之恋》、毕飞宇飞扬灵动的中长篇《地球上的王家庄》《平原》,都曾为这个地域的文学增添光彩。而今,刘仁前用长篇小说来描摹里下河半个多世纪人事变迁的作品,可被视作这一地域文学发展的新动向。

  “香河三部曲”是作者10年写作的集结,包括《香河》《浮城》《残月》三部长篇小说,描摹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生存在里下河地区柳家四代人的命运变迁。《香河》《浮城》写出了中国农村、乡镇、小城市半个世纪的发展简史,呈现出里下河地区从农业文明进入现代文明的社会转型。第三部《残月》则表现了现代商业文明、消费文明对一个小城镇的渗透侵蚀,凸显农耕文明的没落,摹写中国农村60年变迁的沧海桑田。

  乡土文学在艺术风格上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元素,也就是所谓的“三画”:风俗画、风情画和风景画。以上这三个要素,“香河三部曲”全部具备。其中,第一部《香河》对“风景画”的描写最为突出,这也是对30年来中国乡土小说风景描写消失殆尽的一次补救。

  从整体的文学艺术品质来说,《香河》也是“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它既有大量的风俗风景描写,又有一种浪漫主义浸润在静态美的农耕文明中的丰满气象。《浮城》则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叉构思的表现手法。《浮城》描摹了乡镇与城市、官场与商场,其现实主义手法出现在直叙中,浪漫主义手法则都体现在插叙和回忆中且贯穿全书始终。我一直认为,越是传统的文明形态越适合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越适合文学性的描写与铺陈。《浮城》对风景画等方面的描写就具有审美的穿透力和冲击力。“三部曲”中的《残月》写的是商业飞速发展的城市变迁,探讨的是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种种心理变化。

  就艺术表现手法来说,《香河》是“标准”的乡土文学写法,场面比较宏阔,描写沁入肌理,开篇浓墨重彩的风景描写立刻将读者带入一种传统的美学意境之中。作者把丰富的故事情节与散文化的叙事方式相融,使小说的内部节奏形成了有机的张弛。需要说明的是,迄今为止,在所有反映里下河地区的文学作品中,采用苏北方言进行写作者,刘仁前是第一个。

  从“香河三部曲”整体来看,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比如,它表现出了许多当代作家在创作长篇小说时都容易出现的问题:虎头蛇尾,作家把握大篇章的后劲不足。再比如“三部曲”最后一部《残月》在反映新一代人的心理变迁时,如果能够表现人物心理变迁背后强大的社会力量,则会给读者预留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文本的文学艺术性也会更强。此外,“三部曲”对人物的描写应放在同一层面,即都以表现柳家四代人的情感历史为主,但第三部却多有旁枝逸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