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含着眼泪的微笑 折断双翼的腾飞(李佩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7日10:1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佩伦

  孙毓敏是位学以专、术以精,案头、舞台两擅的京剧表演艺术家。12本专著及其舞台成就,便合成了一个有学有术的京剧人。

  知名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其人其事,闻之于言传,见之于践履,会意之于其笔下自白,激赏于其红氍毹上的唱、念、做、舞。近日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孙毓敏评传》,从这本传记中,更见其许多未知的人生表里。

  这本评传,把光明与黑暗交织出的往昔寸寸光阴,用语言建构为帧帧画面,折射出社会的雨雪阴晴,人性的善恶美丑,供人回眸,供人沉吟。那是一段浸 透着血泪,浮动着啼笑,高扬着不屈头颅,行进着歪斜步履的生命的轨迹。近似绞刑架下的放歌,令人无语;活泼泼地戴着镣铐跳舞,令人沉思;因寻觅人生的真谛 而苦闷,令人心碎;因迎接丽日中天而喜悦、而奋起,令人心醉。

  毓敏身世坎坷,绝境是她生存的常境。黯淡的童年,心底总是浸透着苦涩。她寻寻觅觅,在无望中酿造着丝丝光影。沉重的青春,总在希望的门坎上跌出。心身两损,却是悲情化育出了一个倔强的灵魂。

  孙毓敏的生命转折是拜于荀门。荀慧生大师识才爱才,引领她登堂入室,尽获荀派宝藏。恰应了金代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所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若将“句”字改为“艺”字,则更贴切孙毓敏的从师之道。

  有人入而不出,驻足于门墙之內,必是袭貌而失魂,点滴所得,难获神韵。有人浅尝辄止,只是皮毛相似。止步于自许,失去根柢,何来花满枝头。有人 已是尽学,墨守规范,不越雷池半步,失去自我,只是大师的身影。有人则是学而通,通而化,不仅占尽荀门风光,且能开拓荀门新境。孙毓敏当属于后者。

  孙毓敏更为荀师归去,荀魂不失,为培养诸多荀门后人,用尽心机。在慧生师的大纛之下,百余才俊云集。不只荀派花开京剧艺苑之中,更让花种播撒到其他剧种的沃土上。荀派艺术之美,在众多剧种中获得了别样生机。

  艺术的创造是自我的,艺术的传承是无我的。自我,在于刻苦求进,不愧为名师之后。无我,则是只为了心中的艺术,不是为了艺术中的自己,甘为人梯,培养后人。

  孙毓敏可贵之处,是她不自恋于我是荀派传人,而是钟情于我为荀派树人,为京剧事业从夕阳到朝阳的新的轮回奉献终生。

  倘有事业意识,必然浓缩自我,不计个人得失荣辱。倘只是职业追求,膨胀自我,惟图一己虚名实利。孙毓敏为人师,办学校,传道艺,敬前贤。种种作为尽在大家耳目之中。故我又称她是京剧事业家。

  孙毓敏不只搬演、新演荀慧生大师的骨子戏,而且还创作、改编了许多新的荀派剧目。剧目是支撑戏剧大厦的梁柱,并通过演员的舞台创作,成为某一剧 种、某一流派审美特质的最集中、最生动的立体显示。我更知道,旧剧目只是看家戏,而新剧目才是发家戏。流派要继往开来,不致沦为断港绝河,必须为新剧目的 创编投入精力。新的剧目,为流派艺术拓宽了空间,打开了视野。通过新题材的开掘,新角色的创造,为流派注入了新鲜血液,激活了新的生机,找到了新的亮点。 这是流派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孙毓敏对创造荀派新剧目的痴情、执著,正是源于她的艺术远见及作为荀派传人的孝子之心。

  在京剧圈内,京剧表演与文学创作二者兼擅的不多。孙毓敏凭着12本专著的刊梓入世,称之为丰产作家并不为过。她的作品基本上是她的市井生命之 路、舞台生命之路的写实。两条路多有交叉,她把两个生存空间又不时迭印在一起,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会表演、坚守本色、生活中的孙毓敏;和一个最擅表演、创造 多样人格的,舞台上的孙毓敏。前者有着生活中做人的色调单纯性,后者有着舞台上人物创造的色调多样性。二者相反相成,这是基于她做人、从艺的可贵的道德坚 守。有些演员因不断在台上虚拟自我,积久成疾,无意中失落本真。而台下的孙毓敏依旧是不加雕饰的、本色的“这一个”。

  她的著述文道相偕,情理相融,从不以游戏文字游戏人生。她敢于担当,笔触深入事象深处,真情不掩,刚柔并济。读其文章,仿佛在听她从容地一一道来,不故设语言障碍,不卖弄梨园套话。她不求文字奇,惟求入人心。不少文章读来轻爽爽,掩卷思之,有时心底沉甸甸的。

  当今文坛一片繁荣景象。坚持为时为事而作,以中国心,写中国事,发出中国的声音,以正能量还馈于社会大众的作家很多。但也有不少人,咀嚼纯粹个 人愁怨与愤懑,斜睨的目光寻找着他定义下的不公与黑暗,发泄着对真善美的诅咒。孙毓敏的作品,是为凸现良知而作,进而使人品味良知。

  她的文章题材,基本上是对舞台上下,菊苑内外的人与事的书写。由于她精通京剧三昧,熟悉中国戏曲文化生态,由于她的生活的起伏跌宕,对戏曲对人 生往往有自己独特视角,独特感悟,独特开掘。不少凡人俗事,在她笔下却能让人感受别样风味,令人思而得之。或是由此及彼,让人放眼开来。或是小中见大,浅 中见深,引领读者能跨上一重新境界。

  孙毓敏的文章风格可用一个俗字加以概括。这个俗,是面向大众的通俗,而不是浅俗、庸俗、媚俗。读来毫不吃力,有到口即消的美感。古人说,寻常言 语口头话,便是诗家绝妙辞。她的语言在通俗性上显示风采。由于语言组合后的含水量少,含金量高,常让人去回味其中的妙语精思的美。

  孙毓敏是个演员,由于社会的使命感,她笔下的文字可用“拢悲喜人生于形内,措甘苦菊苑于笔端”予以概括。

  她那叩问现实的力作,当是许多历史碎片的筛选与组合。她对现实的关注,为某一段历史留下了实证。它作为某人,某些人群,某些领域的历史见证,或 可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最可信、最生动、最有价值的文献。元代诗人刘因在《读史》诗中云:“记录纷纷已失真,语言轻重在词臣。若将字字论心 术,恐有无边受屈人。”孙老师的许多文章,不趋时,不惟上。在现实与历史的换位中,后人回首前尘,梳理史实史训,甄别史实真伪,毓敏这些闲情偶记文笔下的 野史轶闻,当是重要依据或参照。

  20世纪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这一观点的含义,是指历史要在现实精神中发酵,要在未来生活中复苏。毓敏笔下众多人物,众多事件,具有后人返观历史的认识价值和矫正今人步履的一些疗救之效。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续焚书》卷一中云:“世间有骨头人太少,有识人尤少,聪明人虽可喜,若不兼此二种,虽聪明亦徒然耳。”可谓鞭辟入理,足令人格塌陷者为之一惊。孙毓敏的聪明,表现为饱谙世事,痴心艺事,会尽人情,无意矫情。近于卓吾老的做人标准。

  中国戏曲学院谢柏梁教授的文化工程:《京剧艺术大师百人传纪丛书》已完成40余家。所见俱是精品。这一工程为艺术家的艺术与人生给予总结,为中国戏曲的继承与发展,为戏曲后来人的做人从艺留下了宝贵财富。  

  传纪写作,最难把握。当代人物传纪,材料易得,论述较难。尤其给予历史定位、人格评价,艺术解析更须小心谨慎,力求公正客观。本书作者李成伟以平实的手法,对孙毓敏的前半生给予了梳理,又给予了点睛式评说。夹叙夹议,自然流畅,展示了一定的文学功底。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人这种类型,融化在历史过程中。人是什么?不是靠对人本身的思索来发现,而只能通过历史来发现。”凡为他人写传纪的笔者,都应该朝向这个目标濡毫命笔。

  古人云:道成于上,艺成于下。说明了道与艺不可分割的制约关系。悟,天之道;醒,人之道,才能在尽心求索的艺事中获得真善美。《孙毓敏评传》,尽管尚有不足之处,但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启示。

  最后我以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两句诗作为本文收束: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

  (《毓秀钟灵 荀韵新声——孙毓敏评传》,李成伟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8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