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审美表达基础上的独特感悟——读《符号与思想》(吴义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7日10:0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吴义勤

  《符号与思想》是王永盛近年来创作并发表的文学评论合集,其中包括了“文人”、“读感”和“观象”三辑。在第一辑“文人”里,永盛写作家印象和 作家创作历程、创作成就,写人也评作品,写人时偏感性,展示的是作家生活化、日常化的一面,更像是人物随笔或者人物传记,好在文章对作家作品的概括和解 读,让这一辑的文章仍然保留评论的特性。永盛从事《厦门文学》编辑工作20年,兼当地作协工作10年,前者让他对文学作品有着基本审美判断,后者使他有机 会和更多的作家交往。写作家印象也是他在熟悉作家后,对作家创作之路进行概括并为作家画像,可谓是得天时尽地利。“文人”里的论述对象,有厦门当地作家陈 元麟、林丹娅、沈世豪等,文章深入细致地解读了作家的人生经历与其创作的关系,分析作家成长和对作家作品构成影响的因素。作者在写作上刻意而为,力图保留 对作家创作历程的原生态的归纳和探索,这种感性保存,是对某一时期地方文学现状的鲜活记录,多年以后它们将是难得的、可资参考的地方文学史料。此外,作者 对福建、厦门以外的实力派中青年作家鲍十、吴君、石一枫等,也进行了详尽论述。相比较而言,这类作家论有着学院知识分子评论的系统、精确和严谨,富有学术 性,体现出文学批评应有的形态和格局、伦理和能力,是作者今后做文学批评时需要继续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文集第二辑“读感”,着力于一篇小说或一本书的评论,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精细分析或宏观论述,视野较开阔,行文收放自如。《试论墨白前期 小说创作》《混合文本的多维度价值取向》《纷繁世界,感恩的心》和《那些需要被审视的灵魂》等多篇,从旧话题中开出新意,见解独到。这一辑文学批评文章, 作者力求以学理服人,把理说透。在审美表达的基础上,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悟。从中可以看出,王永盛对文学史实和文学理论熟知并有所掌握,这让他在展开 批评时更加得心应手。其批评虽然没有刻意的“专深”之感,但条分缕析,有实指,不空谈,阐述充分,逻辑严密清晰,也形成了此专辑的文风。

  第三辑“观象”,主要是王永盛对文学现象的评论或解读。写这样的文章,需要以敏锐的观察、思辨的方法和开阔的视野,来观察和探索文学与传播、文 学与生产、文学与阅读等多方面的关系。例如针对报告文学面临的困境,王永盛在《困境与突围》一文中指出原因:一是部分报告文学作家责任感与使命感退化,集 中表现在作为报告文学的灵魂——批判,不断被无情地削弱;报告文学产生的初衷和本性,渐渐被抛弃;报告文学奠基人捷克作家基希提倡的“艺术地揭发罪恶的文 告”式报告文学,已经远离。没有了批判,报告文学只能沦为“好人好事、表扬稿式”颂歌类作品的天下。二是报告文学作家神的光环在消退。进而他提出,要化解 困境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实现报告文学责任与使命的完全回归,二是重新确立报告文学的批判属性,三是进行文本规范的自觉……一篇2000字不到 的短文,作者以敏锐的直觉和问题意识,将现象的状态、发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进行了清晰描述,作出了准确判断,殊为难得。

  当然,在今天丰富而驳杂的文化、文学语境中,文学的话语方式、话语背景和学术空间,都有巨大的拓展和变化。一个成熟的评论家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 知识,还要有批评的胆识和激情;不仅要有科学、理性的审美判断力,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操守……以此对照,王永盛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他有着对于文 学近乎本能的热情,有着对于文学批评异乎寻常的热爱,我想,这种超越世俗功利的对文学本身的信仰一定会使他的文学道路越走越宽广,也一定会使他的文学批评 越来越受到读者喜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