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徐风《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紫砂信仰的坚守者(尹汉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5日09:31 来源:中国作家网 尹汉胤

  诞生于江南宜兴民间的紫砂,是中国发达的农耕文化孕育出的一个标志性器皿。盛名于宋代,绝非偶然。与宋朝创造了当时世界最繁荣的经济文化、浓郁的艺术风气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崇尚艺术的社会氛围中,文人对紫砂的喜爱,参与其中,无疑对提升紫砂的文化品位起到了关键作用。由此,紫砂进入官宦阶层,成为达官显贵品茗赏玩、珍爱收藏的器物。出自民间淳朴的造型,蕴藉地脉泥土气息的紫砂,渐渐融入了文人精神。与绘画、诗词、书法、雕刻多种艺术的结合,使这一民间陶器日臻古朴高雅、经典凝练、声名鹊起。随时代演进,宜兴紫砂凝结着各种艺术的滋养,最终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一朵艺术奇葩。

  南宋主体文化的南迁,使宜兴紫砂获得了历史机遇。绵延至晚清,在这块丰饶灵秀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代紫砂巨擘顾景舟。在其出生的一个世纪,正是中国从农耕时代向工业化转型的大时代。以顾景舟为代表的一代紫砂人,置身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在塑造紫砂的感悟中,与时俱进,将紫砂工艺逐步规范、定法,在传统紫砂工艺中,融入了现代工业科学的严谨精神。使古老紫砂工艺增强了精密度,提升了艺术品位,丰富了紫砂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而使得世人的饮茶方式,随着紫砂器皿的升华,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最终确立了紫砂独立不群的文化品位。

  来自紫砂故乡的作家徐风,从小便在紫砂壶、阳羡茶的氤氲中长大。当他将笔触潜进紫砂领域后,古老紫砂的无穷魅力,紫砂艺人特色的内心世界,强烈吸引着他陶醉其中。在创作了几部紫砂题材文学作品后,一个清癯狷介的身影日益清晰,充满感染力地站在他的面前。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的紫砂人生,令他敬仰、感动、向往,从而生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在研读了大量顾景舟的生平资料,寻访了几十位与其交往的人后。他又静下心来,对顾景舟留下的紫砂壶、诗文、刻字、制壶工具……反复品味琢磨体会,从中感受领悟顾景舟的心境气息,把握紫砂于手中的胸襟气度,在这种心灵交汇中,使他渐渐触摸到了一代布衣壶宗顾景舟那颗纯粹、高傲、鲜活的艺术灵魂,心与顾景舟渐渐相通起来。通过采访、阅读、感受、体会,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紫砂的真谛内涵,更清晰地熟悉了顾景舟一生所负载的紫砂岁月。在此基础上,他才怀着对故乡紫砂的挚爱,对顾景舟的敬意,以舍我其谁的一种使命感,历经两年多创作,完成了这部35万字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

  在这部传记中,徐风以顾景舟坚守不移的紫砂生命为脉络,洋洋洒洒地描绘了一幅百年以来,与宜兴紫砂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类人物、各种命运和地域风俗画。将其学艺、制壶、创新、定法、卖壶、亲情、友情、爱情、人生际遇、情感纠结、生命坎坷、艺术感悟,自然本色地映像在书中。同时将故乡宜兴的市井民情、地域历史、紫砂传承、奇闻异事、炎凉世态、社会变迁,引人入胜地呈现给读者。将丰富专业的紫砂知识,趣味盎然地娓娓道来。使人们在阅读此书时,仿若置身在江南宜兴的地域时空,温润怡然的絮风中,耳畔传来着古巷深处拍打紫泥的断续回声,远远地望见了顾景舟那沉静质朴、坚韧不苟的背影。

  我以为,这部传记的重要文学贡献,是通过顾景舟一生负载的紫砂近代史,使人们对宜兴紫砂有了全面的了解,进而知道了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紫砂人,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衔接古今、超越前人的气魄,将紫砂这一古老民间工艺转型到工业时代的历史进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介布衣的民间艺人顾景舟,终生不悔的对紫砂充满着坚定信仰,秉持操守、探索创新、淡泊名利的一生。

  紫砂是宜兴人创造的一种泥土价值。古往今来宜兴人始终将其奉为安身立命的一种地域手艺。壶道,成为了制壶人代代传承的道德规范。有谁践踏了这一道德规范,便会被世人所不齿。在这部书中,不乏顾景舟维护紫砂壶道的生动感人情节,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紫砂的锐意创新,摆脱农耕文化粗放旧俗,运用现代工业科学理念的悟性先觉。在深刻理解紫砂历史与未来的高度上,他在原料配方、制作工具、工艺流程、图样设计上对紫砂加以创新规范,精细定法,有意识地在紫砂工艺中移植、借鉴多种艺术元素,以丰富紫砂的表现力,从而使古老紫砂在精致工艺、规范制作、艺术滋养中,散发着泥土气质、含蕴着时代气息、发展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器皿。宜兴紫砂在经历了漫长历史后,诞生了顾景舟这样一位智者,正是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紫砂人,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将原本散落民间,自然发展状态的紫砂工艺,推进到现代工艺的辉煌时代。

  真的历史是一条河。经过一百年岁月的淘洗,让我们在今天更清晰地认识了顾景舟。观念正确的超越,是历史进步的原动力。经历过漫漶恣肆的宜兴紫砂,处于浮世之中的人们,面对顾景舟的紫砂人生,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