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故乡,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韩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2日22:22 来源:人民日报 韩 硕

  高大、冷峻、优雅。初见时,勒克莱齐奥的外表符合欧洲人惯常的形象。作为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勒克莱齐奥并不主动谈及他那被许多人认识的标签——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在南京大学的办公室内,这位来自法国的诺奖得主目光如炬,如深秋午后的阳光,犀利中蕴含着丝丝温暖。

  “战争折磨的不仅仅是前线的士兵,还有很多无辜的孩子”

  勒克莱齐奥1940年出生于法国尼斯,童年在法国和非洲度过。他长至7岁时,还未见过长期在尼日利亚做医生的父亲。在第一次踏上非洲的航船上,他写下了自己人生中最初的两本书。这是他漫漫写作路的开始,尔后他一直通过阅读和写作来丰富和表达自己。勒克莱齐奥的文字敏感而细腻,字里行间有对战争、贫穷和边缘人长期的观察和关怀,并不断探索社会底层的人性。

  这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儿时,炸弹曾炸响在外祖母家附近。战争根植于他童年的记忆,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我出生于二战期间,因此有了战争的烙印。一种迫切的愿望让我写了有关战争的作品:我想告诉世人,战争折磨的不仅仅是那些前线的士兵,还有很多无辜的孩子。”

  《诉讼笔录》《乌拉尼亚》等作品糅入了大量的想象和描写,纷繁奇幻的故事下透视出他对社会和人性极为冷静的思考与诘问。“年轻人和一些边缘人、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底层,遭受各种各样的歧视,他们生活在痛苦中。”

  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勒克莱齐奥曾在泰国、墨西哥、美国等地的大学任教,作品中也自然融入了不同的地域元素。“我一直在不断地变换住所。这样的经历让我有可能接触当地人、当地的文化和语言,这对我的写作是最重要的。”

  受家族的影响,勒克莱齐奥幼时曾经生活在毛里求斯。200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后,勒克莱齐奥受邀前去领奖。那时正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各个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起接受群访,被抛出了同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正在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在场的每个获奖者都对正在发生的这场危机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勒克莱齐奥说,“这种危机在毛里求斯已经300多年了,毛里求斯至今还是一个很贫穷的国家。”他的作品触及很多西方人不了解、关心较少的地区和问题,“我从第三世界国家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从法国人的视角。”

  毛里求斯贫穷已久,他依然身心向往之。“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蕴藏依恋、热情和珍爱的地方。每一次回到毛里求斯,她的阳光和味道都会让我觉得特别幸福。就像我和中国作家莫言一起回到他的故乡山东高密时,虽然他曾在那里有过一段痛苦的经历,但莫言当时的整个状态都特别好。故乡,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中国的变化非常大。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在改变”

  勒克莱齐奥与中国颇有渊源,1993年他第一次到访中国。“那时的中国还比较贫穷,而现在中国的变化非常大。民众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从上海坐火车去武汉,以前的火车很慢,如今高铁的速度快多了。那时候铁路两旁的田野上,农民用手工操作收割,现在已经看不到昔日的景象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令勒克莱齐奥感触颇深,“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在改变。如今,中国的年轻人为这个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学、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你看,马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打造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庞大商业帝国,我很震惊。如今中国的发展很理智,充满信心地向前走,并勇敢地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未到中国时,勒克莱齐奥只能阅读一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现在他兴奋于可以读到莫言、毕飞宇等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勒克莱齐奥说:“我会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我正在考虑用什么体裁和方式,我一定会写。”

  在南京大学法语系许钧教授的努力下,勒克莱齐奥已经连续多年在南京大学开设课程。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见解。一名选修他课程的大二学生说,“第一次在课堂上近距离感受世界级的文学大家,勒克莱齐奥先生的课充满挑战性,生动有趣”。许钧表示,勒克莱齐奥先生对中国非常友好,而且非常喜欢中国学生,在南大还带了他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博士生。

  勒克莱齐奥十分赞赏中国学生的冒险精神和跨学科意识。本学期,南京大学高研院组织了一场活动,给他分配了5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他欣喜地发现,学生们完全不需要他来布置任务,都会主动来交流自己的想法。上学期,在他讲授的“文学和电影”课程中,最满意的一篇文章出自一位学习天体物理专业的学生。“这非常有趣。中国学生不会禁锢在自己的专业内,他们有比较强的跨学科意识”。

  在勒克莱齐奥看来,中国的传统思想和西方的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思想同样重要。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够,比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思想很多兼具趣味性和借鉴意义,也与一些西方人的思想有共鸣,但墨子的著作却鲜有译品。勒克莱齐奥说:“应该将中国更多的好作品翻译出去。文化会在锻造和汇聚思想的浪潮中,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的相互理解。如今,中国在各个学科领域引进专家交流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教师到国外授课、交流,互相学习。”

  版式设计:蔡华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