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你行走在谁的城?——读《走过谁的城》有感(王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9日14:24 来源:人民公安报 王 霞

  打开这本书时,窗外骄阳正炽,这个新秋的中午依旧热得不成体统。我的目光透过飘窗的双层玻璃,看到小区园艺工人,那个安徽男人在修剪草木。他身上那褪色的蓝布褂子已经被汗水洇湿。我有种冲动想送瓶矿泉水下去,可没等起身,他已经吃力地背着机器离开了。我的目光又移回了书上,《走过谁的城》几个红色字迹突然让我心有所动。

  《走过谁的城》被称为“在场主义”散文的一个标本。也是缘于此,我才有了读它的兴趣。

  “在场主义”散文主张面向事物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

  其实,哪个写作者都是有意无意地在描摹自己的生活,谁又不是生活的在场者。那这个“在场主义”的标本,究竟是个什么程度的在场?我很想看看。

  对于书籍,我是个挑剔的人,可是这一本《走过谁的城》,却让我一个下午都沉浸其中。

  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煽情的情节。真实、广阔、温暖,是这些千字散文的主脉搏。

  真实,作者凭借着四辑102篇文章,写尽在南国异乡谋生的小人物的各种生存状态……是那样一种苍凉、凄楚,直击你内心深处最脆弱的地方:《伊甸园的乞丐》大热天还穿着羽绒服,因为没有家,还是穿在身上保险;《别人的家园》中,卖鱼的夫妻,每天夜晚要爬到二楼悬梁下钢筋“悬棺”中过夜;《扒希望》中拾垃圾的李老师老两口……目之所及,那些生活的艰难都烙在作者的眼中笔下。

  广阔,是书中所有的文字里处处可见对世间万物的宽容体恤。哪怕是走到绝望的尽头,也不见方寸的局促,而是尽显悲悯的博大心胸。《流浪的珠江》那个卖唱的他在离开之际,却生出不舍,《幸福公寓》中那个小秘书和隔壁女孩,明媚的青春让荆棘丛生的土丘和污水横流的臭沟成了幸福寄居的山水……

  而温暖,这人性的明亮,不论你在哪一篇文章、哪一个段落里都能不期而遇。这是人们对未来的坚韧信念,是生存下去的明亮色彩,更是人生的希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作者正是这样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智者。他用悲悯的高尚情怀,豁达的人生态度,睿智的深入剖析让读者走入那些异乡求生人的生活,在体味生活艰辛的同时,又看到人性中的良善,从任何苦难都压不垮的热望中心生温暖与勇气。

  我想,《走过谁的城》里的人们,也终将会用自己的劳作、忍耐和豁达,换来我的城。

  这,是不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渴望呢?我想,是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