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温故而知今——读朱小平新作(李国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9日12:17 来源:北京日报 李国文

  小平写旧体诗,很见功夫。这次读他的历史随笔,感到他另一支笔的力量。

  我历来主张文无定法,不自我设限,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能够写什么就写什么,小平做到了,我很佩服。大凡为文写字之人,争取写好,努力写得更好,是一个既定目标,他的这部以清代为背景的历史随笔,是以这样一种精神,给我们提供那个时代的宏大叙事和精准特写。前者之视觉幅度广阔,令人叹服;后者之细节真实可信,令人折服。读罢这部书,既得教益,又是享受,很感谢小平给我带来的这份阅读的满足。说史,尤其说清史,江山万里,辉煌帝国,兴亡衰替,尘世沧桑,是一个大家都在涉猎的领域,小平能够耕耘出属于自己的一块园地,居然经营得花繁叶茂,芳菲满目,生机盎然,自成气候,在这个很难出新,也很难出彩的领域中,居然看到他的不同一般,别出心裁,这实在太难得了。看来,在这个世界上,一份劳动,一份收获,一份付出,一份回报,他的辛苦,他的努力,他的好学不倦,他孜孜不息的精益、求知、积累、思索,真是着实应该为他喝彩。

  当我读罢该书首卷《怒海楼船》,我就被他笔墨震撼了。同时,我也想起《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阮籍,由魏入晋的那种沉沦,那份郁结,是那个太快活的文人无法体味到的,作为汉武帝文学宠臣的司马相如,他不可能理解什么叫作“垒块”。说白了,“垒块”者,就是横亘在胸臆间那团不吐不快的愤懑之气,敌忾之气。当甲午年再一轮出现,一百二十年过去,凡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决不会因时光荏苒而淡忘这尚未湔雪的国耻。博学广知的小平以全球视野下的崭新角度,来回顾这段虽然模糊然而难忘的耻辱记忆,其实也是当下国民心声的一种反映。“垒块”,使得小平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熔铸进铁和火的国仇家恨,融化着血和肉的满腔怒火,作者的拍案而起,读者的狂潮起伏……他不但告诉我们历史的真实,他还痛斥了一切卖国贼、汉奸之流的污蔑和歪曲。人们常说写作是一种冲动,是一种倾诉,当然,更是一种辨正,一种以正视听。《怒海楼船》所以能成为这部书的压舱石,就在于作者这份毋忘国耻,昭雪先烈的“垒块”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小平这样做学问,值得学习。

  在这部历史随笔中,我们还读到《风流云散》中的努尔哈赤、道光帝、林则徐、李鸿章等这些熟知的前清帝臣,从不同角度所写出的不同侧面;《逸事撷拾》中的袁世凯、陈三立、王闿运、苏曼殊等这些清末民初早期名流,他们在辛亥革命这场风云变幻中的形形色色;《地舆典章》中的八旗沿革、烟花柳巷、漕运仓储、胡同变化等等京都故实,从中看出沧海桑田的时代变异、社会进展;《琴心墨痕》中的书画名家、文人韵事、南社遗迹、秋瑾革命等等考证,一代风流,墨香犹存;至于《轶闻余韵》中的吃喝玩乐、逢年过节、风俗习惯、生活趣谈等等京城风景,也让我们又回到曾经很强大,实际很衰弱,外观挺堂皇,“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大清王朝。长许多见识的同时,也深感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是不强大,若是不富足,还真是难逃《怒海楼船》全军覆没的命运。

  苟且偷安,还是发奋图强。也许是这部书提供给读者的一个思考题吧。

  《清朝被遗忘的那些事》  朱小平著  

  作家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