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柳林风声》:对友谊和大自然的赞美(彭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8日09:2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彭 懿

  100多年了,《柳林风声》一直排列在儿童文学的经典书单上,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可是查尔斯·弗雷和约翰·格里菲思却在《重读童书》中提出疑 问:《柳林风声》的登场人物中没有一个孩子不说,而且作者一开始就没打算按照孩子式的行为或游戏来处理故事,为什么说它是一部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呢?

  《柳林风声》讲的是4个独身中年男人的故事。主人公鼹鼠、河鼠、獾和蟾蜍(虽然他们被写成了动物,但他们就是“披上了毛皮的我们”)要么是乡 绅,要么是冒险家,没有一个是孩子(故事里也曾出现过孩子,但都是一闪而过的角色)。他们的行为是成人的行为,流露的情感也是成人的情感……从这点来说, 《柳林风声》超出了儿童文学的疆界。

  这是为什么呢?这只能说《柳林风声》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文本。它不选择读者,是一本跨越成人与儿童两界的书,大人和孩子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乐 趣。约翰·洛威·汤森在《英语儿童文学史纲》中说:“格雷厄姆的杰作毫无疑问地隐藏了一些连作者自己都未意识到的深度。这正是这部作品能吸引所有年龄层读 者的理由之一。孩子着迷于蟾蜍的冒险,而河边的描述及后来插入的两章,则会持续吸引不断长大中的孩子。即使是成人,在读了第10遍、第12遍之后,也会领 悟到他还未触及这部微妙又复杂的作品的最深处。”

  当獾跟鼹鼠和河鼠谈到人类时说:“人们来了,繁荣兴旺了一阵子,大兴土木——过后又离开了。他们照例总是这样来来去去。可我们始终留下不走。”是的,獾们始终留在河边,留在《柳林风声》里。那么,故事留给了我们什么呢?

  印象最深的,应该还是那些拟人化的动物吧——蟾蜍一屁股坐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望着远去的汽车,陷入了幸福的幻境,嘴里一边学着汽车发出的“噗 噗”声,一边神情恍惚地梦呓道:“我虚度了多少岁月啊,不但不知道,连做梦也没有梦到过!噗噗!现在我知道了!从今往后,我前面的路多么灿烂啊!”鼹鼠穿 过田野,家的召唤突然如同电击一般地向他袭来,他在一个树桩上坐下,放声痛哭:“这是我的家,我的老家!我刚刚闻到了它的气味,它就近在眼前,近极 了。”……四个动物个性鲜明:鼹鼠贫寒但心地善良,对朋友忠心耿耿﹔河鼠浪漫,对待鼹鼠关怀备至,他既是多愁善感的诗人,更是勇猛无敌的战士﹔獾是智者, 讨厌社交,具有领袖风范又让人有点害怕﹔蟾蜍富有,爱吹牛,爱追求时尚,不断迷上新玩意儿,麻烦连连,是小丑式的疯狂喜剧人物。

  这四个动物就是四个丰衣足食的英国中产阶级的乡绅,在田园诗一样的地方过着牧歌般的生活。可是格雷厄姆还是让他们保留了一点动物习性,如河鼠住 在河边,鼹鼠不谙水性。作者会不时地提醒我们他们不是人:“按照动物界的规矩,在冬闲季节,不能指望任何动物去做任何费劲的或者英勇的举动……”小峰和子 在《大人英国儿童文学读本》中指出:这就是《柳林风声》这部作品的特征,它里面的主人公既是动物又是人,过着像人一样的生活,却还保留着动物本来的生态。 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这四个动物不知要比自然界中真实的自己大了多少倍。人就是参照物,你说蟾蜍要是原来大小,他又怎么能穿得了洗衣妇的衣服,偷走人开的 车,骑走人骑的马?

  《柳林风声》最为人推崇的,还是它对河岸风景的描写:

  当他们回顾夏天的一切时,就感到,那是多么绚丽多彩的一章啊!那里面有许多五色缤纷的插图。大河两岸,一支盛装的游行队伍在不停地庄严行进,展 示出一场跟着一场富丽堂皇的景观。紫色的珍珠菜最先登场,抖开它那乱丝般丰美的秀发,垂挂在镜面般的河水边沿,镜中的脸,又冲它自己微笑。婀娜多姿的柳 兰,犹如桃色的晚霞,紧跟着也上场了。雏菊,紫的和白的手牵着手,悄悄钻了上来,在队伍中占取了一席地位。最后,在一个早晨,羞怯的野蔷薇姗姗来迟,轻盈 地步上舞台。这时,就像弦乐以它辉煌的和弦转入一曲加沃特,向人们宣告,6月终于来到了。但是,戏班子里还缺一个角色没有到齐,那就是水仙女所追求的牧羊 少年,闺秀们凭窗盼望的骑士,用亲吻唤醒沉睡的夏天的生命和爱情的王子。当身穿琥珀色紧身背心的笑靥菊,温文尔雅,芳香扑鼻,步履优美地登上舞台时,好戏 就开场了。(杨静远 译)

  李丽安·H。史密斯说:“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忽略了围绕身边的自然界的美和奇异。现在由于格雷厄姆长着翅膀的语言,使我们的心高扬了,于是我们就借着他敏锐的感觉,清楚地看出了映在我们眼前的事物背后,隐藏的那些意义。”

  说到意义,格雷厄姆不承认它背后潜藏着什么额外的意义,他说它就是一本关于“生活、阳光、流水、林边、尘土飞扬的公路、冬日篝火的书”,就是“表达了生活里最简单事物中最简单的乐趣”。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柳林风声》就是两个简单的主题:友谊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不过有一点不可否认。如果你知道了格雷厄姆的人生经历,再重读《柳林风声》,就会读出别样的沉重与感伤。格雷厄姆幼年失去父母,在祖母家度过了 孤独的童年,对家充满渴望。所以他才会让鼹鼠感受到家的召唤时,发出埋藏在心底的呼声:“这是我的家,我一定得回去,一定,一定!”他一生并不幸福,工 作、妻子都不为他所爱,惟一的儿子患有先天眼疾,20岁时卧轨自杀。动物们在河畔的幸福生活,其实就是他自己最向往却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幸福生活。

  为什么要叫《柳林风声》呢?该书如果删掉第七章《黎明前的笛声》会更加流畅,但对于格雷厄姆来说却至关重要。正是在这一章,他终于写到了期盼已 久的柳林风声:“我什么也没听到,除了芦苇、灯芯草和柳树里的风声。”这是鼹鼠在船上说的一句话,当时河鼠告诉他自己听到了天籁般美妙的笛声。正是这笛 声,把河鼠和鼹鼠引到自然之神的面前,让他们完成了神圣而虔诚的朝拜。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作者格雷厄姆完成了对一生热爱与敬畏的大自然的一次朝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