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看过世界,回到故乡(叶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8日09: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叶 炜

  混凝土的力量强大,强大到几乎可以完全覆盖掉整个城市的土层。然而在混凝土构筑的城市空间里,却总能找到土地的蛛丝马迹——试看城市阳台上的那一盆盆植物,还有在那些小小的花盆里栽种下的久违的“庄稼”——我们不禁要问:是谁把土地从乡下搬到了城市?这小小的花盆里面,盛放的难道不是乡土中国吗?

  谁说城市化一定就是乡土的式微?

  乡土中国的外延,是乡土世界。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故乡”和“世界”是一个辩证的存在。只有看过“世界”,才能写好“故乡”;只有回到“故乡”,才能写好“世界”。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儿绕,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达:只有看过世界,回到故乡的写作才能更有底气;只有回到故乡,其写作才能有世界性的意义。

  我多次说过,自己要深挖新乡土文学创作这口深井。我以为,当下中国需要新乡土写作,这个新乡土写作毫无疑问首先需要的是继承传统、扎根本土,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可能写出新的乡土中国。同时,新乡土写作也需要一种创作的世界眼光,只有立足于“世界性的通感”,才能写出具有普遍人性反映世道人心的新乡土力作。 “新乡土写作”离不开“土”“洋”结合、“虚”“实”相生的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乡土中国三部曲”的创作,亦是这方面的一个实践。特别是在长篇小说《福地》的创作中,我力图打通天地人鬼神,以人类的大通感来写苏北鲁南的那个小麻庄。在写作中,我一方面注重和现实的紧密勾连,另一方面又强调对现实主义的超越与游离,让小说在更加贴近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现实的批判,在先锋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之间走出一条超现实主义写作的新路子。“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的创作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实践。

  群山看遍,方知村前大山之小。新的时代环境下,没有“看过世界”的乡土写作常常会受制于前辈作家一再书写过的旧乡土,其结果往往是被强大的中国乡土书写传统所淹没。在“乡土中国三部曲”尤其是《福地》的写作中,我极力避免重蹈前辈作家的覆辙,力求写出新的乡土中国。因此,在“乡土中国三部曲”中,有了一些新的结构、新的视角、新的叙事、新的语言,这些构成了我所推崇的具有“大小说”特点的新乡土写作。

  回到故乡,才知世界之于乡村的意义。乡土中国有着强大的乡村叙事传统,几代作家对中国乡土写作的一再开掘,众多作家对乡村的杰出书写,几乎把乡土中国的写作资源消耗殆尽。如果没有新的文学视野,没有新的思想境界,没有新的写作手法,新乡土写作就很难称其为新。只有有了世界的大悲悯、人类的大通感,新乡土写作才可能对已有的乡村叙事有所超越。为此,在“乡土中国三部曲”尤其是《福地》写作过程中,我提出并尝试了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最根本的是写作者必须回到故乡,回到自己的扎根处,重新出发,才能让世界的情感在自己邮票大小的“根据地”落地开花。

  从小在土地里摸爬滚打,我的身上天生有一股子“土”味。虽说从读大学开始,我就开始远离家乡的土地,在一个又一个城市之间游走,但自感身上的土味从未减少半分。如同家乡土地上的那一棵棵大树,我的生命根系深深扎进了家乡的土层。无论迁徙到哪里,脚下始终粘着家乡的那一把“土”。或许,我这一生注定走不出家乡的目光,自己身上的“土”味只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浓烈,而这“土”味也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我的写作。

  从2000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我在小说创作这个行当里已经摸索探究了15年。回头看去,最满意的还是那些带着些许“土”味的作品。“乡土中国三部曲”是我15年创作的总结,也是我青年时代写作的一个精神证词。我把家乡的“土”味移植到小说的园地里,在这里探求精神的来路,寻找生命的尊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