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其实,贾樟柯电影不是一个横眉冷对的现实批判者,而是一个温润的现实书写者。他的电影始终聚焦社会现实和草根人物。现实生活的暖色或冷色,小人物生活的严峻或困惑,,它没有选择省略,而是写实般纪录。所以,人们以为贾樟柯的电影具有冷峻的批判性。也许有。但是,他真正聚焦的是社会背景下小人物命运。在记载小人物的命运,他的眼神总是温润的,有时是湿润的。所以,贾樟柯的电影,更多的有一种人道精神与平民意识的温润。
新近上映的《山河故人》由上影领衔出品,贾樟柯导演。著名导演侯孝贤说:“每个导演其实只能拍一部电影”。他说的是:每个导演应该坚守自己最擅长的创作领域。《山河故人》 依旧是贾樟柯长期坚守的创作领域:社会生活变革是背景,小人物命运是特写。与贾樟柯以往的影片相比,这部影片在时空跨度的布局是最大的。从时间轴看,从1999年至2014年至2025年,整个跨度是二十多年;从空间看,从山西汾阳至上海至澳洲。这似乎有一种宏大叙事的野心。看完整部影片,你可以发现,影片没有去全景式表现社会历史变化,而是聚焦在一个家庭的变迁,几个男女主角的情感。贾樟柯自我宣言:这是一部写情感的电影。由于情感被放在宽阔时空中描写,所以,即使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也就有了多重的意味。如同进入大江大海,小船也会颠簸出某些波澜。
影片第一段故事发生在1999年秋天的山西。贾樟柯用最为熟悉的影像恢复了故乡小城的风情,当然,更重要的是描述了真实的社会氛围。汾阳姑娘沈涛(赵涛饰演)陷入了与同学张晋生和梁建军的三角情感的选择。她最后选择了追逐金钱的张晋生,而情感真挚的梁建军只能远走他乡。张晋生赢得沈涛的是轿车,尽管沈涛曾经用“是几何问题,还是三角问题”来调侃张晋生的追求。但是,最后的问题还是选择物质还是诗意。在市场经济逐渐兴盛的背景下,即使作为小城中文艺青年沈涛,选择的是物质而不是诗意。她自信不是贪图财富,而是选择实在的生活。
故事发展到2014年,沈涛已经与张晋生离婚,张晋生已经再婚,并带着儿子张到乐去上海生活。而梁建军因患绝症回到家乡,他在无奈之中向沈涛借钱。虽然两人还有牵挂,情分是消逝了。由于沈涛父亲去世,儿子到乐回到家乡参加葬礼。沈涛意识到儿子的变化,不可能留在身边,只是把家门的钥匙给了他。希望他能记得回家。父亲的去世与儿子的离别,这段情感是饱满的和刻骨的。亲人变故人,其实,每一个人只能陪你一段时间,这种离别总让人伤感;故乡变成他乡,对如今许多小城人们来说,常常是一种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最后部分发生在2025年,移民澳洲的儿子张到乐已经19岁了。他与父亲张晋生已经发生了代际冲突,甚至拔刀相向。由于孤独与叛逆,也许还有思念母亲形成的恋母情绪,张到乐与中文学校老师(张艾嘉饰演)发生忘年恋。这段情节的设置,由于缺乏铺垫,让人觉得有些突然,但双方心理逻辑的叙说,多少有些弥补。张到乐虽然一直挂着母亲沈涛给他的家里钥匙,依然对母亲只有模糊印象,想不起她的名字,只记得她叫“涛”,波浪的意思。在这段情节中,两代移民在海外的冲突,以及内心孤独而寻找依托的渴望,在银幕上表现得比较充分。
整部影片依然是贾樟柯的叙述风格。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戏剧化的企图;对于人物,没有典型化的冲动,遵循生活与人物本色去叙说去表现。比如,女主角沈涛的命运,应该是可以构成一波三折的浓烈故事。比如,她最初在与张晋升和梁建军三角关系中选择爱情的困惑;与张晋升的离婚冲突;送别儿子的情感波动; 以致最后孤独留守故乡的遭遇,和对儿子思念的愁苦,几乎每一段生活都可以演绎出复杂的情节或情感,但是,导演却一如既往地放弃戏剧化和高潮冲突的诱惑,按照生活与人物逻辑去表现。没有“人造冲浪”形成的戏剧高潮,影片有时会丧失通俗意义上的“好看”,但是,也因为它表现的生活真实性,形成“真实美学”的特殊价值。如同我们阅读过去的黑白照片,历史价值就凝重地存在,而为了好看去涂上彩色就觉得失真。执着生活本色,没有戏剧化,影片会丧失通俗上的“好看”,但依然有其价值。记得有一次与来自德国的哲学教授谈到贾樟柯。他说:贾樟柯电影是没有化妆的生活。
其实,纪实生活并不等于“照相”生活。贾樟柯的电影,纪实生活与“作者”意识,就构成其特色。尤其是“作者”意识,就是要在生活流的表现中,显示导演的敏锐与思考。打个比方说,贾樟柯的电影,不想去改变河流状态,或拦截成水库;或冰封成冻河;他只想顺着河流漂流,并打上自我思想的航标灯。比如,沈涛送即将移民的儿子去上海,导演设置了他们乘坐慢车的场景。超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与渴求放慢的心理需求,形成一种对比性设置。在这里,镜头是纪实的,意味却具有象征。又如,三段时空的影像表现,导演用了不同的画面尺幅,同样有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象征。当然,在电影中,最主要的是导演的“作者”意识:山河故人。导演在影片中设问: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男女主人公或为了物质,或为了利益,或为了功名,有时会飞速放弃了故人之情、夫妻之情和母子之情,这是为了什么?值得吗?影片在结尾给了答案:即使到了未来,即使在高科技时代,情感始终是最本性的最本质的。最后,张到乐站在海洋的此岸,呼唤着彼岸母亲的名字。而沈涛似乎听到某种呼唤,隔海响应。人的情感在此得到最终的珍重。影片的哲思并不深刻,但是有现实性。
有人评说:贾樟柯电影是“平民史诗”。我觉得,就每一部影片而言,贾樟柯电影没有史诗的谋篇布局,甚至有些影片格局并不宏大。但是,如果把他的电影群放在一起看,贾樟柯坚持在当代背景下,从各种角度记载了小人物的生活形态,形成某种断代史的痕迹。同时,他的洞察力,在影片的真实质感在,这就就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