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追寻灵魂之光(乔燕冰)

——《胡经之文集》面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06日10:43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
《胡经之文集》 胡经之 著  海天出版社 2015年10月出版 《胡经之文集》 胡经之 著 海天出版社 2015年10月出版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有光,太阳的光明是不够的,人,必须有心灵的光明” 。这句话,也常回旋于60余载潜心美学研究与教学,耄耋之年还笔耕不辍的著名学者胡经之心头。在近日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5卷本300多万言的《胡经之文集》第一卷的《自序》中,他说:“人只有外在的光是不够的,心灵也应该闪光。心灵闪光!这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真、善、美的有志者共同希冀达到的境界。艺术之美,是人类灵魂之光。文艺美学的使命正在于探索和揭示艺术这一灵魂之光的奥秘。 ”或许正是这束心灵之光,耀进了中国美学界,亦温暖无数后学。10月31日,由深圳市文联、深圳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委员会、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联合在京举办的《胡经之文集》座谈会上,张炯、钱中文、吴泰昌、刘烜、杜书瀛、陈熙中和罗烈杰、李凤亮、陶明远、李兰妮、李健以及高建平、方宁、王一川、金永兵、张法等胡经之的同学、好友、学生等30余名学界德高望重和卓有建树的学者齐聚一堂,共读这束灵魂之光,以及虔敬追寻它的人。

  建立文艺美学学科:文艺学中能够提出一个新观点,相当于自然科学中一个小发明,要是提出一门新学科,那就是大发明了

  今天,当各大高校普遍开设、各地学子争相选修“文艺美学”学科时,或许鲜有人会去在意它的降生缘自学者胡经之,这位被学界誉为文艺美学“教父”的人。

  1952年,怀揣读书梦, 19岁的胡经之负笈求学,从苏州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由“江南稚子”转身为“北大学子” 。本科毕业后他便跟随“五四老人”杨晦攻读文艺学副博士研究生,又从“美学老人”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研习美学并留校任教,致力于熔文艺学、美学于一炉。1980年初,在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成立期间,胡经之率先力倡在高校的中文学科和艺术院系开设一门区别于哲学美学的文艺美学,得到了朱光潜、宗白华、王朝闻等老一辈美学家的支持,他遂在北大开设了“文艺美学”课程,并为研究生开辟了文艺美学专业方向,这在国内均为首倡,亦使文艺美学成为时代显学。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给研究生上课时就说到,在思想被僵化了多年之后,要在我国人文科学、文艺学中能够提出一个新观点,就很了不起了,它相当于自然科学中一个小发明,要是提出一门新学科,那就是大发明了。 ”胡经之的老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钱中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潮一波一波进入我国,不少学者迷恋西方学术,对外国学者已经承认有严重缺陷的学说仍然奉为圭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美学、文论却不甚了了,不少研究古代美学、文论的学者,其视线一时又局限于古代。正是在这种局面下,胡经之奉行守正创新的原则,在深入把握中外美学、文论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学科生长点,通过对美学、诗学之间的融合的缜密考察与研究,提出了文艺美学,进而规范了文艺美学的范畴,使文艺美学成为一门新学科。这是我国当代美学、文艺学中的一个重大的创新与开拓,具有高度的原创精神、首创精神。

  作为胡经之当年招收的文艺美学首届三个研究生之一、如今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更是感佩先生不懈的开拓精神:“当我们初次接触美学时,他创建了文艺美学,当我们刚刚试图跟上他文艺美学的脚步时,他已经在着手西方文论教材的拓荒行动了,随后又毅然离开北大南下深圳,在新兴的比较文学中倡导比较诗学研究,将比较文学引领到理论反思的高度。再后来,他倡导文化美学研究,一方面是让美学从高雅文化拓展到大众文化,另一方面是把商业性和消费性愈来愈浓的当代审美文化潮流提升到美学理论高度去把握。 ”

  发出美学的中国声音:西方人永远理解不了文艺美学,在西方美学就是艺术哲学,西方想理解文艺美学必须要向中国人打听

  “如果说‘读万卷书’的梦想是在北大实现的,那么在深圳我实现了‘行万里路’的梦想! ”胡经之坦言,围绕着“书”的轴心蛰居燕园35年的他,被改革开放的暖风从未名湖吹到了后海湾,摇身“岭南游子” 。1984年,来到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他应深圳大学首届校长张维院士之邀,与汤一介、乐黛云一起参与创办中文系。开初三年中三人奔忙于两地,把北大最古老的学术定格在深大最年轻的大学。而逐渐在深圳沉淀下来的胡经之感于“深圳精神”先后游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交流,其间从文学艺术到社会文化,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从中国文化到国际文化,从文艺美学到文化美学,学术视野不断扩大,并致力于培养中西通用人才。

  胡经之不断提升的学术造诣令钱中文甚为感叹。他指出,由于几十年来的思想钳制,极大地损伤了我们学术个性的发展,但是一旦获得了较为适宜的条件,我国学者聪明才智会充分显现出来,他们的首创性会得到极大发挥,就会出现极富创见的学术个性,形成理论的自觉,就会在美学、文艺学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的声音。“胡经之的学术创新,是在弘扬我国学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出了中国的声音,显示了我们的理论自信。 ”

  作为中国美学第三代学人代表,立足本土打通中西,这是胡经之为学界竖起的标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法认为,在学术上中西方不同,中国是把学术和人结合在一起的,与西方将二者分开不同,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胡经之充分彰显了东方当代学人的特点。而从具体学问上来讲,“西方人永远理解不了文艺美学,文艺美学一旦译成英文就走样了,在西方美学就是艺术哲学,西方想理解文艺美学必须要向中国人打听。西方的艺术目的是追求美,而中国是文以载道,文艺美学已成为与学术转折和思想史及文化转折密切关联的一个词汇,而这一词汇是与胡经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事实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发生的效应,在《胡经之文集》有真切的反映。该文集五卷本中,第一卷《文艺美学》收录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艺美学》一书以及文艺美学散论,是文艺美学学科的扛鼎之作,当时此书出版后,成为北大、清华等众多高校的文艺学研究生的教材。第二卷《中国古典文艺学》主要收录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艺学》 (与李健合著) ,对中国古典文艺学的基本范畴作了系统梳理,阐明了中国古典文艺学的现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促进古典与现代的融合。第三卷《比较文艺学》收录《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 (张首映合著)及有关比较文学、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论文。第四卷《文化美学》收录了新世纪以来陆续发表的《蔡元培的美育精神》 《梁启超的美学贡献》等相关论文,重提中国现代美学传统。第五卷《美的追寻》收录了关于自然、文学、文化方面的随笔和散论。出版集胡经之一生学术心血和成就的文集必将成为中国文艺美学学术史上的重要事件,让具中国特质并自成系统的美学方法助力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与弘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