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重振批评的三大急务(白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05日11:33 来源:文学报 白 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日前公开发表。讲话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本期我们约请几位长期活跃在一线的文艺评论家,请他们从实际经验出发,畅谈文艺评论的使命和价值。

 ———编者

 

  作为与文学创作相生相伴的审美活动,当代文学批评在整体的文学创作发展和文学事业繁荣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自身也在这种摇旗呐喊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毋庸讳言,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因为从社会到经济到文化的“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大背景与大环境的促动,文学创作日趋多样化,文学观念走向多元化,尤其是新的文艺现象的大量涌现,新的文艺形态的迅速形成,文学批评面对这种变动不居的文学现状,日益呈现出疲于应对,捉襟见肘的窘迫景象。正当文学批评界在检省问题,寻求良方,以求重振批评雄风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其中关于文艺批评的功能与作用的精到论述,关于文艺批评的病象与症结的准确剖析,给人们进而明确文艺批评的发展路向,深刻认识文艺批评存在的问题,都给予了有力的导向指引,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批评的论述中谈到文艺批评的功能时,高度重视文艺批评工作的重要性,又特别强调文艺批评功能的综合性,他指出:“文艺批评是文学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谈到文艺批评的作用时,他明确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文艺批评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并寄望于文艺界“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可以说,文艺批评本来就与创作现状不相适应,而与党的领导对于文艺批评的要求和期望相比,更是有着极大的差距。文艺批评确实需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切实的改进措施,重振当下的文艺批评,使之焕发出应有的“战斗力,说服力”,以促进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

  同当下的文学问题已不单纯是文学范畴的问题一样,文学批评的问题,也带有一定的综合性,乃至相当的社会性。因此,文学批评问题的解决,需要放在整个文学、文艺和文化的领域来考量,并首先从宏观层面入手,努力解决那些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事项,在此基础上促动文艺批评状况的逐步改观。

  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当下文学场域与文学批评的实际,我以为当下的文学批评,首先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急务或要务。

  一、强化思想引力

  文学批评要做到“褒优贬劣,激浊扬清”,需要在明晰的尺度与锐利的锋芒中内含理想的光芒与思想的力量,而要做到“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则更需要在艺术感觉、审美判断和文化取向中贯注强劲的精神内力。而这些思想性的力量,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为指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思想、观点与方法,是文艺批评能否成为“镜子”、“良药”和“利器”的关键之所在。而我们在这一重要方面,许多时候表现出来的,却是另外一种情形,那就是批评往往缺少理论的内在支撑,而理论与批评又常常呈现出相互分离的现象。

  因此,文学批评如何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秉持和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使文学批评有坚定的方向,有稳固的定力,是批评家首先要着力解决的。在这里,要以学习、消化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前提和主导,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就成为当代批评家履职和执业的必修课。只有坚持不懈地蓄积各种理论知识,持续不断地更新理论库存,并使这些理论养料与知识养分有机地化合为批评的眼光,审美的意趣,评判的尺度,批评才能因理论的滋养、知识的浸润,而有思想的高度和精神的厚度,从而使我们的批评走出那种感觉式的,印象性的,随笔化的俗常样态,从而以其饱满的思想内力与充盈的精神引力,而富有战斗力,具有感染力,广有影响力。

  其次,如何使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有效地链接起来,良性地互动起来,也是一个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在各自的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显著的进取,但长期以来,都似乎是两条道上跑的车,各行其轨,互不搭界。文艺理论研究的问题,常常是既不及物,又不切实,多在各自学科分支的小圈子里打转转。这种理论研究,因为不切实际,又疏离批评,既限定了自身的突破与进取,其成果也对文学批评少有影响,更谈不上影响现实的文学生活。

  就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的研究而言,在当下就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和艰巨的工作,其中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论著中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的梳理、释义与解说,如关于艺术的典型化,关于现实主义,关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关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规律,关于莎士比亚化,关于席勒化,关于社会主义倾向,等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提到的文艺批评与审美判断中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就迫切需要联系文学现实和创作实际,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精到的阐发,让这一重要的理论与观点,成为理论界的共有认识,成为批评界的基本依循;而且,要结合中国当代社会生活实际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实践,拓展历史的观点、人民的观点的思想内涵,更新艺术的观点、美学的观点的表述话语,以其充沛的时代性、鲜活的新颖性,有效又有力地面对新的现实,阐释新的现象,解决新的问题,把书斋里的理论研究活动,变成为文学生活中的实践工作。

  二、整合相关资源

  繁重的任务,艰巨的挑战,都要求文学批评要有一支实力雄厚、能力强劲的基本队伍。而我们的当代文坛,也确实拥有不小的批评力量,文坛内外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但从高标准、严要求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学批评力量,不仅不够雄壮和强劲,而且因为处于分散状态和多为单兵作战,事实上也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因此,如何协调各方力量,整合相关资源,就成为批评队伍建设中的紧要问题。

  首先是文学批评阵营的内部,需要切实加强沟通,经常予以协调。现在主要从事文学批评的,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的在作协、文联,有的在各个高校,有的在社科院所,有的在报刊媒体,说好听一点,是有一支队伍,说不好听的,基本上是散兵游勇。因为没有一个彼此联系、统摄全局的机制与方式,见面就是作家作品研讨会,散了后就各自为战。就评论与批评所选择的对象来看,也是谁对谁有兴趣就研究谁,除此之外较少关注其他,或者就依循作品研讨会的情形顺势而来,评论的方式也由过去的以“笔耕”为主,变成了现在的以“舌耕”为主。剩下不多的时间,也是谁催促得勤,逼迫得紧,就先给谁著文作评,基本上是随机处置,被动应付,而且忙得不亦乐乎,如牛重负。

  在文学与文艺批评方面,这些年也建立了一些学会与中心之类的组织与部门,但这些组织与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实际上处于割据状态,相互之间并无业务的沟通与横向的联系。现在看来,在此基础上建立跨行业、跨系统的联系、联谊批评家的组织与机制,显然是必要的。这样的一个组织与机制,可担负这样一些基本的任务与事务:协调与文学批评相关的组织与部门,在更高的层次和宏观的范围沟通情况,研讨问题,交流信息,并就一些倾向性现象与问题,组织集体力量,运用论坛、评论等方式,进行集中关注与重点出击,还可就一些宏观性的文学问题,提出一些带有指导性、参考性的系列课题,起到联系批评群体,集结批评力量的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要把与文学批评有所关联的力量动员起来,激活起来,利用起来。如力量雄厚的文学研究领域,有关古代文学与传统美学的经典著述的价值重估与精义阐述,有关近现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传统的史论述要与意义阐发,有关中国从古代到当代的经典作家与作品的系统梳理和延伸研究,有关古代文论、诗论等古籍文论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当代转化等等,都与文学批评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调动起这些研究领域的能动性,激发出这些研究学科的当代活力,都应该是振兴和推进文学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专业的批评之外,还有一些行业性的批评力量,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资源,完全可以也可能加以借重和借用。如由一些纸质媒体的文化记者的报道文章主要构成的“媒体批评”,由一些网络文学观察者和爱好者的跟帖文章与感性言论构成的“网络批评”,由一些影视领域的各类评论者构成的“影视评论”,由一些书评家和编辑家的书评、书谈构成的“图书评论”等等。这些行业性的批评与评论,实际上也是总体文学批评的构成部分,而且由于报刊、网络、影视和图书更带大众化,更具普泛性,其批评与评论的受众更多,影响更广。如果把这些分散状态的,行业领域的,自成系统的批评与评论加以有效的协调,形成批评的合力,批评显得势单力薄的状况定会得到一定的改观。而这样的跨行越界的宏大事体,既是文学批评领域需要放开眼界和联手协作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文艺、文化组织领导部门需要认真考虑和切实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培育新生力量

  文学的新生力量需要大力培育,文学批评的新生力量尤其需要加大培育力度,加快培育的步伐。

  与文学创作的新秀层出不穷,前呼后拥相比,文学批评领域涌现的新人,不说寥若晨星,也是屈指可数。在文学创作领域,以王蒙为代表的“30后”还在写作,由此算起,从“30后”到“90后”,至少有七代作者在同时写作,同坛竞技,而文学批评领域,“30后”已大多歇笔,活跃于当下的,主要是“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刚有个别人崭露头角,实际上是四代人在勉力支撑,虽然尚未出现代际断层的显见危机,但代际衔接不够紧密,年龄结构偏大,新锐严重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创作和批评同等重要,也同样人才难得,但因为批评需要特殊的追求,综合的造诣,别样的才情,系统的训练,更难于成才,更显得宝贵。而且凭借着一己的个人爱好,或依托高校的学业深造去自然成才,都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一方面,文艺界和有关领导部门应该有强烈的紧迫感,要有一些长远的规划,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文学批评新生力量的发现、培育与扶持,使有志于批评也有一定潜力的青年才俊,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批评队伍里来,使文学批评的队伍不断壮大,后继有人,同时促进吐故纳新,实现代际更替。

  在新生力量的培育方面,注重新的代际的批评新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培育、延揽那些了解新的文艺现象,熟悉新的文艺形态,并具有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批评视野和新的审美情趣的新型人才。  现在从事文学批评的“50后”、“60后”等骨干力量,大多是传统型的文学批评人才,以他们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与审美情趣,对应于现实主义为主的文艺创作,大致旗鼓相当,聊以塞责,而面对以网络文学为主的新的文艺创作,则不免隔靴搔痒。比如,网络文学从写作到运营,从传播到阅读,都充分地彰显着读者至上、娱乐第一,利益为重的基本原则,这些属于网络文学要素与基因的文学观念与美学成分,需要超越传统文学观念去认识、把握和辨析,才能抵近其内里,判断其优长。而要做到这些,显然需要新的理论素养,新的文学观念,乃至新的文化视野。而且,新的文艺形态带来的,除去创作的诸多新变之外,还有文学生产、文学传播与文学阅读的联动性变异,这也需要超出传统的静态研究,去进行动态的跟踪与调研,而这都有赖于具有新素养、新造诣的批评新人的强力介入与积极努力。

  总之,文学批评同整体的文学和文坛一样,进入了一个活跃与繁杂并存,机遇与挑战共在的新的状态。怎样认识这些变化,把握当下现状,解决存在问题,已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代课题,需要文学批评者、文学从业者和文艺组织领导者,连起心来,携起手来,共同面对现状,合力解决问题,从而使文学批评得到新的改观,开创新的局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