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我的文学启蒙书——关于《回来吧,罗兰》(姜红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05日10:08 来源:吉林日报 姜红伟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在中国各地的新华书店,畅销着一本由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书籍。这是一部从现实生活出发,又富于科学幻想色彩的中篇小说,通过描写罗湛、柳风和罗兰、路航等两代人的命运,回答了现实生活提出的尖锐问题。

  这部小说名叫《回来吧,罗兰》,作者是吉林著名作家张笑天。

  那是1979年12月份的一天,大兴安岭已经进入隆冬时节。尽管天寒地冻,依旧挡不住一个书迷去新华书店买书的热情。刚走进书店,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售书的营业员:“又到新书了吗?”别看那时候,我年纪小,只有13岁,但却是呼中新华书店最小的“老主顾”了。由于经常来买书,卖书的阿姨和我已经很熟悉。“来了不少好书呢,你看看书架上。”听着她的回答,我像服了兴奋剂一样,抬眼往书架上一看,哈哈,好书真不少啊!突然间,我的眼前一亮:一本画着一张少女脸庞的黑色封面的书一下子映入我的眼帘。书上面写着书名:回来吧,罗兰。

  也许和这本书有缘吧,只看了一眼,我就对这本《回来吧,罗兰》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感觉。

  从此之后,这本《回来吧,罗兰》成为了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为了明确产权,我在书的扉页上用篆字写了“姜红伟”和“一九七九”的字样;为了避免破损,我用结结实实的牛皮纸为它裁剪、制作了一套“书衣”;为了避免别人借阅,我在书皮上工工整整地写了四个十分醒目的大字——绝不外借;为了确保安全,我将它锁在了我的书箱最底层,作为了我的“压箱之宝。”

  1980年1月,学校放寒假了。利用放假期间,我将这本《回来吧,罗兰》反来复去地读了三遍。对于精彩的段落和句子,我不但在书上画了横线,还抄写在一个日记本上,反复学习,反复背诵,反复研究。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如何谋篇布局,如何描写景物,如何刻画人物,如何运用技巧,如何叙述故事,如何遣词造句,如何描写心理,如何构思情节,如何展开联想。总之,这本《回来吧,罗兰》成为了我初步领会文学真谛,初步积累写作经验的人生第一本文学启蒙书。

  在边读边学之后,有一天,我的脑海突然涌现出一个把自己也吓了一跳的想法:我也要像张笑天那样,当一个作家!

  俗话说:覆水难收。于是,我的这个成为作家的理想像水一样,泼出去之后便再也收不回来了。整个寒假期间,本来语文老师只留了三篇作文当寒假作业,而我却自己给自己加码,写了十篇。开学后,老师批阅着我的十篇作文,几乎每一篇都用红笔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优”字。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我写的最好的那篇题为《我的同学》的作文,让我洋洋得意了好一阵。

  大约是1980年5月,我们呼中区的文化馆要创办一份铅印16开本的文艺刊物《呼中文艺》。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将我的那篇得意之作《我的同学》投寄给了编辑部。结果,在《呼中文艺》创刊号上,我的作文《我的同学》发表了。

  那一年,是我的十四岁。那一篇,是我的处女作。

  三十二年之后的2012年10月,已经实现了作家理想的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诗歌纪念馆——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在纪念馆最醒目的位置上,我恭恭敬敬地摆放着一本已经很旧很久的书:张笑天先生的《回来吧,罗兰》。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你开办的是诗歌纪念馆,为什么要将张笑天的小说摆放在最显赫、最重要的位置呢?

  我告诉他:那是我的镇馆之宝!“为什么?”

  “因为没有《回来吧,罗兰》这本书的启蒙,就没有我的今天,更不可能有今天这座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