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风起旧时都市文艺(毕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04日10:07 来源:文学报 毕亮

  《风起青萍》正如它的副标题所示,是一本讲述近代中国都市文化圈的书。作者通过画报、电影、美术、音乐摄影、文学、印刷等多个领域,我们呈现了西风东渐背景下中国都市文化界的种种。由于作者生活在上海,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上海已经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的最大敞口”、“多元文化的摇篮”、“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汇碰撞”之地,基于这些鲜明特点,与其说讲的是中国都市文化圈,毋宁说是上海都市文化圈。至于,彼时上海都市文化能否代表中国,就见仁见智了。

  本书开篇《鲜活的晚清画史》就是从1884年5月欧内斯特·美查创办的 《点石斋画报》入手,分析清末民初的都市文化现象。看完此文,感觉把现在称为“读图时代”的人应该去翻翻《点石斋画报》合订本,从某种程度上说,读图时代从《点石斋画报》“大卖热销、争相传阅”时就已经开始了。

  作者张伟是个有心人,再加上在上海图书馆工作之便,常能发现他人未曾发现或者不曾留意的史料,就此写成的文章,在价值上毋庸置疑,在某些研究上甚至填补了空白。面对这些文章,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待史料文献的态度。

  这样的文章在书中收入得不少,而我的阅读兴趣主要和现代文学史有关,所以对书里几篇关于康嗣群、傅彦长的文章格外关注,文章基本都是由日记和书信引起的话题。

  据作者说,上海图书馆库藏的一些未刊日记“多年无人问津,寂寞已成常态”,康嗣群日记残本(从1938年1月1日至11月8日)即是无人问津的日记之一。作者在阅读这些日记时,就留意到了康嗣群读《西行漫记》时“从1月24日买书首日,一直到2月16日,连续二十余天,斯诺的这本书都在他的手边,抽空便阅读几页”,并且还是读了英文版又读中文版,还敏锐地发现“后者对前者有修改并有错讹改动之处”,通过康嗣群对《西行漫记》 的态度,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代表了国统区很多知识分子对共产党从不理解到心存同情再到隐约怀有某种期待的心路历程。”至于对这种分析认同与否,可以商榷,但作者无疑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历史的角度。

  上海图书馆除了藏有康嗣群的日记残本外,工作人员还在馆藏未编旧籍中发现了一份1950年10月周作人致康嗣群的信。张伟在《周作人从“寿遐”到“遐寿”》中录入了这封信。正是这封信,为我们解释了周作人将“寿遐”易为“遐寿”的缘由。而迫不得已地更改笔名,“正是周作人此时似乎只能委屈自己,迁就对方心境的自然流露”,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周作人晚年生活之困苦。在周作人研究领域,就我阅读所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

  除了康嗣群的日记外,还有傅彦长的日记,张伟则通过对傅彦长的日记里记录的人际交往和经济、文化消费情况进行分析,来呈现一个“中产阶级收入的自由职业者在开放型国际都市上海的生活情况,以个体来反映那个时期的上海都市文化”。傅彦长日记也为观察当时社会和文人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种新的研究视角,在张伟的这本书还有不少。

  无论是分析都市文化现象,还是介绍旧时月色下的上海文化,作者都善于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就像作者在谈到傅彦长的日记时说的:“而这些琐事细节又往往能让某些枯燥干瘪的历史场景瞬间丰满起来。”《风起青萍》里收入的就是作者张伟从枯燥干瘪的历史细节中打捞出的丰满历史场景。

  (《风起青萍:近代中国都市文化圈》 张伟/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