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他的翻译背后有大的人文情怀

十二卷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译者、俄语文学翻译家草婴去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03日16:02 来源:文学报 傅小平
  草婴 徐福生摄   草婴 徐福生摄

  10月24日下午18时02分,翻译家草婴先生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3岁。

  读者自然不会忘记他在俄语文学翻译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1941年,他开始从事文学翻译,踽踽耕耘逾七十载。自1978年起,他用二十年时间,以一人之力翻译了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有读者感慨:“没有他,托尔斯泰这个文豪在中国是不完整的。”他还翻译了肖洛霍夫、莱蒙托夫等俄罗斯作家的作品。

  读者也不会忘记他获得的崇高荣誉。1987年,他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文学翻译大会上被授予高尔基文学奖,是迄今为止获得该奖项唯一的中国人。2006年,他获得上海俄罗斯领事馆颁发的高尔基勋章,这是近一个世纪中俄文化交流以来,俄罗斯方面首次专门为中国作家而设的荣誉。2010年,草婴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1年获上海文艺家终身成就奖。

  读者更不会忘记他终其一生孜孜以求的翻译思想。草婴曾说,自己读俄文、英文,走上从事翻译工作的道路,是受鲁迅的影响。“我以为,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他无论涉及哪一个领域,都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其目的就是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改变中国人的命运。”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地下党和塔斯社在上海创办 《时代周刊》,“我就开始在那里做翻译工作”。草婴说,他翻译的第一篇俄罗斯小说是普拉多诺夫的短篇小说《老人》。“当时刊登在《苏联文艺》杂志第二期上。我翻译俄罗斯文学是有一定的责任使命感,当时希望通过翻译俄罗斯文学为反法西斯斗争出一点力。”

  记者曾多次采访草婴,他的话语里出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爱国”和“人道主义”。在几年前为纪念托尔斯泰逝世一百周年特制的紫砂壶上,也有着他书写的“人道·博爱”的题词。这些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看来或许太过抽象、空洞的字眼,无疑融入了草婴最真切的生命体验。

  1953年,苏联文学因斯大林去世而发生改变,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这股新的文学潮流被称作“解冻文学”。两年后,苏联《真理报》刊登了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草婴读后非常感动,很快就翻译成中文,发表在《世界文学》杂志上。不久,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文学被封杀。草婴因为翻译肖洛霍夫的作品而被打成了“苏联修正主义文学的代理人”,成为“文革”最早批斗的对象。

  而正是在身心备受摧残时,时年55岁的草婴把目光投向了托尔斯泰,为什么会发生“文革”这样的悲剧?怎样才能避免悲剧重演?这是他当时思考最多的问题。在托尔斯泰的小说里,他找到了答案:呼吁人性的回归,唤起人们的人道主义情怀。他当即决定翻译这位俄罗斯大作家的全部小说。为潜心翻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草婴甘当“三无人员”,他基本处于无工资、无编制、无职称的状态。“文革”结束后,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洪泽找到草婴,拟请他“出山”任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婉言谢绝,从此过上了标准的翻译家生活,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把自己整个的生命都融了进去。

  在几年前华东师大举办的“托尔斯泰逝世百年纪念会”上,坐在轮椅上的草婴一字一句、清晰地念出认真准备的获奖感言。他这样阐释对托尔斯泰作品精神价值的认识: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为世间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大写的人”,他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发现了人之所谓成其为人的价值、地位与尊严。

  事实上,这也恰恰体现了草婴的翻译理念。他打过一个比方:翻译好比演绎乐曲,尽管不同的演奏面对的是同一乐谱。但成功的演奏都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体现了自己的理解。“很显然,译者不是‘传声筒’,也不是‘翻译机器’,只有放进自己的感情,才会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也因为此,草婴反对为了翻译而翻译,而是极力主张为了思想而翻译。

  这就不难理解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元勇感叹,像草婴这样的翻译家,在今天或以后,都很难再有了。“某种意义上,他是一个思想者,他的翻译背后有大的人文情怀,翻译在他是一种精神支柱。他真正做到了不追名不求利,把翻译当成一生追求的崇高事业,一项文化使命。现在从事文艺翻译的人很多,水平高者也不乏其人,但是在思想境界上,达到草婴先生这样的境界的翻译家,又有几个?草婴在呈现精湛的翻译技艺的同时,也提请我们思考翻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非常值得当下翻译界直面和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