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发现和创造军旅文学独特的美(朱秀海)

——我写长篇小说《音乐会》及其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02日14:22 来源:解放军报 朱秀海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写于10余年前的长篇小说《音乐会》荣幸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读者推荐的“百种经典抗战图书”。对作者而言,这是迟来的收获,却是巨大的荣誉。

  1994年夏秋之交,我受命创作《抗日战争纪实》丛书中的一本《黑的土红的雪》(即《东北抗日联军苦斗记》)。因为对于这一题材的陌生,其后一年内,我走访了一大批当时仍健在的抗联老战士,仅在首都图书馆(今天的国图)查资料就趴了3个月,每日早出晚归,直到闭馆方才离开。一年后的199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这部书和整套丛书一起面世,但我的内心却无法平静下来。正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因为接触了太多的东北抗联历史人物和第一手资料,仅仅完成一部关于抗联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显然不能将它们完全消化。已经在我心灵里活跃起来的抗联英烈的事迹连同那些残酷的战争场面,让我噩梦连连,以至于一年后的某一天,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不将这些没能写进《东北抗日联军苦斗记》里的人物和故事用另一本新书写出来,我非常可能永远无法得到安宁。

  于是3年之后,就有了后来这部反映抗联历史的长篇小说《音乐会》。

  《音乐会》甫一问世即在读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当它还在出版社作为打印稿传阅时,就已经引起了编辑部相关人员的一种特殊的反应。他们先后打电话告诉我,在读这部稿子时他们不停地做噩梦。我让他们叙述梦的内容,发现他们今天的梦境就是我没有写出这部书时经常在夜间遭遇的梦境。书出版后出版社为它举办了研讨会,一位国内知名的评论家一开口就说,这部书他是不会再看第二遍的,因为它让他连续几个夜晚无法成眠,好不容易睡着了则是噩梦连连。他的发言迅速引起了共鸣。我当时不便多说什么,但还是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写出了当时想说的话:这就是历史。当初做噩梦的是我,现在轮到各位了。我甚至不能说“对不起”这3个字,原因是这段血腥、残酷、让人战栗却英勇无畏的历史不是我杜撰的,它是中华民族经历的一段真实的生活。我没有回避,你们也不应当回避,它无可回避。

  《音乐会》的写作和出版终止了我的噩梦,但是它在读者中引起的噩梦和战栗却一直没有结束,直到今天。有新闻单位询问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的第一反应是对抗联历史全部访问经历的回忆,其中最为难以忘怀的是对一位12岁就加入抗联、最后成为抗日英雄赵尚志战友的抗联女战士的访问,这次访问长达数日,主要是她在回忆。某一天,老人用苍老的声音回忆起日本人是怎么在一次成功袭击抗联营地后将和她年龄大小相仿的一位抗联女战士的肉拿来烤着吃。我听得浑身战栗,她却平静如水。这种用语言传递的生活让访问者和被访问者一同回到生活的原态,让同样曾经参加过战争的我如同亲身进入当年真实的抗联生活一般,体验到了后者最令人震撼的场景和情感,尤其是情感。我战栗过了,于是就知道,我可以写这段历史了。而我在《音乐会》传达的,大家在以后读书时接受的,其实就是这种“战栗”。“战栗”就是我要传达的生活。

  在我的全部创作生涯中,几部更多受到读者喜爱的长篇小说如《痴情》《穿越死亡》是我两次亲身参与边境自卫还击战的收获;《音乐会》不但是深入采访和读书的结果,同时也与我的战争经历大有关系;《波涛汹涌》则直接源于我在中国潜艇部队某艇当兵的经历(当然也来源于对世界潜艇战史的研究)。就连电视剧《军歌嘹亮》,其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也直接取材于我当兵时最初所在的原四野六纵十七师的英模故事。没有大量的军旅生活尤其是战争生活的经历和关于它们的沉思,没有在这些生活中感受到的“战栗”,我不可能写出这些作品。可以这样说,仅凭道听途说我也是可以写出所谓军事文学作品的,但它们绝对不会如上述作品那样拥有令人战栗的品格。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深入到生活深处中本来不该成为一个问题。有时候我甚至想说,军事文学其实就是感受“战栗”和书写“战栗”的文学。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初上战场时的“战栗”,有没有过第一次看到牺牲的战友的尸体或者第一眼看到敌人脸朝下趴在草丛中的尸体的经历,有没有行走于雷区中突然在草丛里发现了敌人布设的带有草绿色绊线的拉发引信地雷的经历,有没有在一瞬间内面对向你飞来的红红的曳光弹落在地下你却来不及做任何反应的经历,这些都会引起你一瞬间的“战栗”。还有,你当了海军,有没有遭遇到台风,和一条舰艇在波涛汹涌中升降沉浮,每一个波峰和浪谷都可能让你和这条船一同沉没。这时你感觉到的仍然是“战栗”,是那种冰冷的刃锋突然逼上咽喉的快感。没有这样的“战栗”,没有这样的生活,没有对这种生活和“战栗”的思考,你怎么能写出如同冰冷的刃锋突然逼上咽喉那样的军事文学作品呢?也许有人能,但是我不能。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关键是看能不能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在我看来,向人民学习,其实就是向生活学习,对于军队作家来说,就是向这支人民军队正在经历、正在创造的伟大事业学习。他们上战场,你也上战场,别人在经历牺牲,你就在他们之中。他们的“战栗”就是你的“战栗”,同样,这支军队的光荣也就是你的光荣。习主席说,要“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是的,我们只有发现并创造军旅文学独特的美,才能从生活中收获到真正的艺术果实,这应当是毫无疑问的,不需要怀疑的。

  (朱秀海,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原主任,当代著名作家、编剧。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音乐会》《乔家大院》《天地民心》;长篇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天地民心》《波涛汹涌》《军歌嘹亮》《客家人》《赤水河》等。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四次)、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全军长篇电视剧金星奖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中国电视剧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两次)、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三次)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