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小说的撞击之力与再生之美(杨红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02日09:36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杨红莉

  聚焦文学新力量

  胡学 文,1967年生于河北。著有长篇小说《私人档案》《红月亮》,中篇小说集《麦子的盖头》《命案高悬》《我们为她做点什么吧》等。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小说选刊》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小说月报》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百花奖,《十月》文学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中篇小说选 刊》奖,《中国作家》首届“鄂尔多斯奖”等。

  小说的撞击之力与再生之美

  □杨红莉

  胡学文的小说极富力量感和穿透力,他总是直截了当地将笔下的人物推向孤立无援的绝境,呈现人与坚硬的现实之间的对撞,在对撞中把人心、人性展现出来。

  近期的作品则使得他除原有的撞击之力以外,更增加了攀缘与交叉的再生之美——如大树之扎根沃土直指云霄,如藤之姿态葳蕤攀缘。

  胡学文的小说多写实而少抽象,多叙述而少描写,沉静、冷峻、孤绝。胡学文的小说极富力量感,这种力量的生成或与作品的对象有关:他的小说多以坝 上草原为背景,他触摸着这块广袤、荒寒的土地,感知着在这块贫瘠的滩涂上挣扎的人,探求着他们生存的本相,也叩问着人存在的真谛;也或与他感知和叩问的方 式有关:他总是直截了当地将笔下的人物推向孤立无援的绝境,呈现人与坚硬的现实之间的对撞,在对撞中把人心、人性展现出来。这样的“直截了当”使得胡学文 的小说极富冲击力和穿透力,同时,这爆发的力更彰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

  碰撞之力

  胡学文是讲故事的高手,所以作品大多“好看”。他尤其喜欢和擅长讲述“好人遭难”的故事。早期的小说如《极地胭脂》《飞翔的女人》《婚姻穴位》 等就呈现出这个特点,其后,《麦子的盖头》《逆水而行》《大风起兮》依然持续着这个模式,直到最近的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胡学文始终未曾中断这一故事 类型的讲述。《奔跑的月光》讲述做好事的宋河的遭遇。宋河为给进监狱的儿子减刑,找关系托门路,结果钱送出去了事没办成。宋河试图要回些钱,但是,钱未要 回,却“捡”来一个傻子。富有同情心的宋河将傻子带回家中,四处张贴寻人启事帮其寻找家人,终于将傻子交给“家人”后却发现所谓“家人”是假的,随后一拨 又一拨“家人”相继来索要傻子,傻了眼的宋河一次次拿钱求得暂时解脱。小说最后,宋河夜以继日地寻找傻子,负债累累、内外交困。好人难当,这似乎是当下社 会存在的普遍问题,借助这篇小说,胡学文再次呈现一个好人做好事后的尴尬与困顿,再次呈现当下生活的扭曲与荒诞,呈现柔软的人心与坚硬的现实相碰撞后的种 种可能。

  为什么胡学文对这个故事类型情有独钟?我以为,这个故事类型体现着胡学文对于理想、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于文学的认识。胡学文笔下的主人公多本分、 善良,但是却恰恰因为本分、善良而陷入尴尬,走入绝境。与此同时,即使这些人走入绝境了,胡学文也并未止步,他依然执著地让这些人继续走下去。所以,胡学 文笔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类人:他们行为做事认死理,遇见挫折不认输,一条道儿走到黑,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有评论家将其称之为“执拗的主人公”,我以为 可以称之为“一根筋”。无比困窘但依然一次次帮助傻子的宋河如此,不论怎样艰难始终坚持不放弃的女配种员唐英(《极地胭脂》)也是如此,不惜代价寻找女儿 的荷子(《飞翔的女人》)、不计后果追寻尹小梅死亡真相的李响(《命案高悬》)、不屈不挠要把坡地要回来的马达(《向阳坡》)等,都是这样的“一根筋”。 他们按着自己认准的方式做事,不动摇、不妥协、不放弃,直至置身于孤立无援的绝境,直至和周围的整个世界为敌。至此,痛感骤然而生,力量感骤然而生。

  胡学文笔下的现实如此坚硬残酷。或者说,胡学文将这些人物推向极端,同时也更尖锐地呈现出现实生活之滞重、残忍。《逆水而行》中的村长霍品对抗 着乡长,想方设法地保护村民的利益,结果却成了乡长的眼中钉,也成了他所保护着的村民们的眼中钉——一个无人支持无人理解的独行者。但是,霍品依然逆水而 行。坚持的艰难、生存的艰难、做人的艰难、理解的艰难,在此一一呈现。但是,也惟其艰难才更能凸显出浊重生活中卓然独立的精神,更能凸显这种执拗的宝贵。 胡学文笔下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世界成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关系:矛愈尖锐,盾便愈坚硬,二者相克相生。胡学文的写作就是一幅幅“蚍蜉撼大树”的图景, 正是小人物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崇高的力量。震撼于此而生,美于此而生。

  “国民性”之思

  胡学文笔下执拗的“一根筋”与以往所熟知的乡民的愚昧、顽固、保守、自私不同,甚至恰恰相反,正是这些执拗的“一根筋”们,在坚守着本分、守护 着底线、彰显着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精神。《奔跑的月光》中的宋河之所以一次次收留傻子,是因为“总不能让他冻死吧”的慈悲心;《向阳坡》中的马达之所以要 将坡地收回来,是因为他不认同“老板的狗就是比人值钱”的理论,坚守着人的尊严;《飞翔的女人》中的荷子那么执著地寻找丢失的女儿,宁可离婚、卖血、受 辱,是因为她认为坏人做了坏事就一定要把他找出来。这些人的执拗显然没有错。这些人身上的执拗、执著超乎常人,细细追问,究竟是所谓识时务的“正常人”错 了,还是“一根筋”们错了?他们一心所要讨回或者坚守的不就是最基本的为人、为民之本么?他们所坚守的东西难道不是当下社会里最为缺失的吗?反观现实生 活,当下社会缺少的正是坚守道德底线、坚持内心律令的人。所以,胡学文笔下执拗的“一根筋”们不是愚昧,而是执著的坚守;他们不是保守,而是义无反顾的反 抗。胡学文的小说一方面在表现残酷的现实,另一方面更着重于呈现那些执著的坚守之心,那些对残酷的现实说“不”的执拗之心。

  而当胡学文着力发掘乡村底层民众的这种执著反抗时,他其实是在发掘中国民众身上的另一种“国民性”。这“国民性”有一个重要的积极内涵,那就是 一种执拗的正直,一种面对流俗不妥协、不服输、不畏惧的精神,一种将“理”坚持到底的精神。胡学文对此进行了集中而充分的呈现;而当胡学文发现了底层民众 身上的这种国民性的时候,也是在“重新发现‘人’”(周作人语):他重新发现了中国老百姓身上那种看似和愚昧很近但其实完全不同的精神质素,重新发现了一 种一直在推动着我们民族向前行进的人的精神力量。我以为,这是胡学文所塑造的这一人物类型的精神实质,同时也是其对当下现实精神建构的意义。

  姚洞洞(《一棵树的成长方式》)是胡学文笔下的一个复杂的人物。之所以说复杂,是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遭难的好人,也不仅仅是一个坚守着某种原则 的“一根筋”。姚洞洞身上凝聚着更为复杂的因子:执著、倔强,狡黠、富有心机。他家穷被欺,母亲受辱,恋人移情,几近绝境。在随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不服 输、不怕累,终于一步步将村中的权力和财富统统集于一身,报了受辱之仇、夺妻之恨。但是,姚洞洞和坚硬的现实对抗的过程,分明让我们感到惊心动魄:他对抗 的是乡村坚硬的流氓集权制度,而他的获胜也无非是推倒了旧有而建构了新的同样的制度。在姚洞洞身上,我们看到了乡村历史惊人的内幕和惊人的循环。姚洞洞形 象的丰富、立体,让我们看到胡学文对于乡村生活的熟悉、对于乡村民众的熟悉,还看到他对于千百年来固囿乡村社会几千年的体制的洞察。

  摇曳之姿

  胡学文近几年的创作,尤其在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长篇小说《红月亮》中,我们看到他的一种新尝试:在面向浊重的物质生活世界向下开掘 的同时,试图拓展另一条通往更为隐秘复杂的精神世界的通道;他在关注人与物质世界的胶着对抗的同时,进一步向着人的自我世界的矛盾与分裂探索。这一新的拓 展和探索,显然是胡学文试图构建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的表现。

  在以往的作品中,胡学文如同一个专业的挖井高手,探准了切入点之后便义无反顾,直达目的地,其叙述因而也多是单一和清晰的;而在《从正午开始的 黄昏》《红月亮》中,我们看到胡学文开始建设结构复杂的立交桥,开始设置两条甚至多条秘密勾连的道路,开始架构虚实交错的艺术空间。读者则需从秘密交叉的 道口小心进入,一路寻找着路径,分辨着方向,判断着关联,直至曲径通幽而抵达对复杂人性和复杂生活世界的会心。

  《从正午开始的黄昏》围绕主人公乔丁设置了两条线索。一条叙写乔丁现实而正常的生活:他家庭殷实,娇妻爱女,和岳父母关系良好,过着看似幸福美 满的日常生活。这条线索铺排得扎实细密,叙述得清晰温婉,一如乔丁表面的生活。另一条线索写乔丁隐秘的内心世界:他隔一段时间会到另外的城市,在半夜时分 和一个存在于他心中的女人“她”入室偷窃。这个“她”是乔丁之前遇到的一个女贼,“她”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过乔丁,也吸引了乔丁,乔丁逐渐和“她”一样成了 某种意义上的侠盗。后来,女孩意外死亡,乔丁也娶妻生子,过上了看似稳定的生活。但是,乔丁的内心仍有一种强烈的纪念“她”的需要。于是,他不时逃离现 实,重复和“她”曾经的行为从而完成对“她”的纪念。与前一条线索相比,这条属于黑夜和内心的隐秘线索被叙述得神秘、跳跃,一如无法解释和捕捉的复杂的心 理世界。两条线索叙述出来的乔丁具有多重面目:日常的和非日常的、表面的和隐秘的、平静的与波涛汹涌的、分享的与独享的……更见巧妙的是,胡学文让这种内 心的分裂更具普遍意义:在一次夜半入室偷盗中,乔丁撞见了偷情的岳母,一向温婉淡雅的岳母的另一重面目在不经意中被打开了,人的复杂性、交叉性、多重性、 隐秘性被呈现出来。《红月亮》亦复如是,虚实交叉的结构、显隐交错的布局,让小说具有了可体味而不可言传的多义性魅力。

  这样的尝试使得胡学文在沉静冷峻孤绝之外又有了一个新的面孔:柔韧与细腻。这样的突围使得他的作品除原有的撞击之力以外,更增加了攀缘与交叉的 再生之力。如果说之前的胡学文是一棵孤绝凌厉的大树,这时的胡学文则还如一棵柔韧的老藤——如大树之扎根沃土直指云霄,如藤之姿态葳蕤攀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