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冷面热肠写战争——评丁晓平《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徐艺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30日09:2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艺嘉
  

  拿到丁晓平的《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以下简称《大国博弈》),会很容易注意到封面上一句颇为博眼球的话: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这 么写二战。看似是充满噱头感的广告,读后才发现这并非妄语,而是事实。我不敢说世界范围内那些以非虚构写作而闻名的文豪们缺乏更为高超的思维能力和叙事技 巧,但在本土的、报告文学长期兴盛的军队创作语境中,丁晓平的创作思维的确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二战对于中国是一个转折点。仔细盘点,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就进入了一个不断地瓦解、没落、消亡、走向复兴的锁链式过程,二战的 胜利便是复兴的前奏。70年过去了,尽管中国抗战文学作为一支文学支脉不断在发展和演变,各个文学门类都有相关的作品表达,彰显抗战精神与民族品格,但相 比前苏联的抗战系列作品和西方大量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国的抗战文学并未能迈入世界经典的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作家的一大遗憾。究其原因,大抵是这些作 品的体量难以勾勒战争的庞杂面孔,并未深入到战争细部,将一个巨型事件得以全面且文学化的还原,或是切入角度、思路不够新颖,缺少新发现、新观点以引得共 鸣。

  丁晓平的创作开启了另一个维度,提供了抗战文学的另一种可能。他拨开复杂战争的层层迷雾,规避前人屡次涉足的战争现场,甚至疲于揭示战争的残酷 血腥。追根需溯源,他回到战争的本质,一语道破天机:战争,其实只是政治家的游戏;亦或是另一句来自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通行的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是政治的一种手段。在炮火震天的战场之上,有另一只无形之手如上帝般轻轻拨弄指挥棒,便能支配数百万前方将士的生死存亡,甚至到了70年后的今天仍然在潜 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之间的生态格局。这就是政治的力量,也是丁晓平试图解开的战争密码。于是我们看到《大国博弈》的落脚点落在了二战战场的另一半——战争 的上层建筑——大国的政治博弈,投向改变二战历史和世界格局的大国巨头会议。

  《大国博弈》以非虚构的写作方式描述了二战的政治面貌,作者自己更愿意称之为文学、历史、学术的跨界跨文体写作。读者从中看到了非虚构创作的特 点:简明、冷静、客观、条分缕析,书中内容的时间定位为从二战结束到冷战发轫的原点,构筑了一个“三角形关系”:以二战中的政治三巨头罗斯福(继任者杜鲁 门)、丘吉尔(继任者艾德礼)、斯大林和他们所共同主导的几次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缩影,勾勒出战后长达近百年的世界 政治格局。然而,这个线索清晰分明的结构看似简单,却又包罗万象,领导世界的“巨头”们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斗智斗勇,相互交易,他们的谈判成果既划分了 战后各国的利益分配,也开启了另一场战争(即“冷战”的爆发);同时,这场持续长久的拉锯战还夹杂了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美苏关系、三大国之间关系以及国 共两党关系,一部并未正面表现的中国抗战史也由此素描式地嵌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光十色的二战胜利前后历史图景。

  历史的巨轮向前推进,终抵达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各方在呼吁和平、避免战争的旗号下你争我夺,蜷缩在二战结束的荫庇之中偷闲,却匪夷所思地迎来 了另一种形式的战争——冷战。作家打破了囿于正面大规模对抗的战争定义,而是以人类发展史的眼光来评判战争,因此战争的激烈和焦虑感无处不在,这也构成了 该书角度新奇之外的另一个特色,即以人类发展史的眼光看待战争,处处着辩证法之痕迹。它写出了“政治中的战争”,也道出了“战争中的政治”,并传递了这样 一个观念:战争与和平是对立统一的概念,只要人类生活还未至陌路,政治与利益便相生相伴、如影随形,因此战争与和平任何一种形态都不是绝对的。

  而在逻辑缜密的理性分析之中,作家也触及到了个体的灵魂。战争的元素归根到底是由人构成的,政治博弈也无非是巨头间争霸的游戏,在详细梳理了各 国的局势之余,《大国博弈》也将重要政治人物的个性化特征表达得颇到位,毛泽东高瞻远瞩、罗斯福主张和平、斯大林霸道强势、丘吉尔善弄诡计……人物的性格 和命运交替作用,许多时候以微妙而难以察觉的形式主导着历史,无论是二战的落幕还是冷战的发轫,都和这些伟人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上卷的前三章 围绕领袖们的生死展开:当德国的颓败之势日益显露,各国对战后利益虎视眈眈,这时主张和平的罗斯福却不幸身亡,他的死如同多米诺骨牌中第一张牌的倒塌,接 下来是希特勒的自杀,再接下来是斯大林的应对。也许生命的轨迹换一种方式延续,亦或更早地终止,当今世界也不是今天的格局。成为和平缔造者的梦想多年缠绕 着罗斯福,而在短短6年就打造了一支王牌军队的曾充满斗志的希特勒,竟在全球掠夺的过程中耗尽精力,变得胆怯懦弱。再强意志的生命一旦搁置在更为宏大的坐 标系当中去考量,同样是脆弱的,逃脱不过自然规律的掌控。

  《大国博弈》的叙事姿态是利落且明晰的,在讲述事实的同时又留有大量的空间供读者以考察历史真相,这在中国的抗战文学中可以说是填补空白的作 品。尽管叙事冷静,但文字背后是作家对待国家、对待历史的热肠,是从高处着眼又意在厘清真相的坚守与执著。这又让我想到文学的魅力,除去文字、故事本身的 色泽,文学的意义还在于网罗其他学科门类的智慧,在于无限地延伸边界,带给读者以启迪。从这个层面上说,集文学、历史、文化特色于一身的《大国博弈》是难 能可贵的,也为倾心于战争题材的写作者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文学家未必都是思想家,但他(她)首先必须是个思考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