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十月的思考(武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8日11:27 来源:天津日报 武 歆

  十月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思考的季节。没有思考、总结,就没有收获的喜悦,甚至还会迷失方向。作为一个写作者,在这金秋季节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十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具有特别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结合自己的创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家一定要用文学作品说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而文学作品必须要有独特鲜活的人物来支撑,如此才能使人牢记。创作怎样的文学人物,是与作家拥有怎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联系的。每一个难以忘怀的文学人物,都是作家人生经历、精神追求、内心情感的映衬,“文学人物”是与创作这些“文学人物”的作家心心相连的。

  怎样通过文学作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怎样将这些元素具体化、形象化、艺术化,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作品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考验着作者的功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创作的成败。过去的十年中,我始终在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着力塑造了一批有理想、有志向、有抱负的革命青年形象,突出表现他们勇于追求自由、追求进步的人生精神。我认为,战争年代革命青年令人敬仰的精神追求,永远不会过时。他们的理想和牺牲依旧让我们感动,他们的崇高精神与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在写作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时,力求贴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写,不脱离时代背景,直面历史。同时,站在今天的角度,关照现实,关注当下。小说是虚构的,但历史是真实的;虚构的小说,必须要有一根连通“历史与现实”的精神长绳贯穿始终。小说人物是虚构的,但小说人物体现的精神是与时代需要相契合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我努力用现代人熟悉的语调和方式将历史与现实打通。无论何时,“历史与现实”这根长绳,要理性地绷紧它,让小说人物从这根长绳上真实感人地从过去走到今天,完成从“历史到现实”的艺术丈量。

  作家要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小说,讲好中国故事,将丰满的艺术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面前,让他们读懂革命者的精神世界,感动于他们的理想、信仰和追求。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知晓了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敢于牺牲的过去,就会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一切,更会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

  身为写作者,同时又是文学工作的组织者,这双重的肩负,让我更是感到责任重大。作为市作协文学院院长,每当走进文学院,每当面对签约作家,每当和同事们策划、组织一项项文学活动时,我始终都在思考“方向”这个问题。重温讲话,我找到了正确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市作协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作家们走出办公室、走出书斋,行走在广阔的大地上,让文学创作更加“接地气”,更加具有时代的力量。于是,老中青三代作家纷纷走到火热生活中去,走到人民群众中去,进行深度采访和潜心写作。在建设美丽天津的征程上,天津作家将会发出灿烂迷人的文学的声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