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现实的映照(赵青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8日11:15 来源:青岛日报 赵青新

  美国当代作家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他曾经三次荣获美国 “全国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1968年,法国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也在这一年,他还获得“犹太遗产奖”。1976年,贝娄凭借其作品“对当代文化富有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索尔·贝娄访谈录》属于“文学与图像:耶路撒冷文学计划”其中一期。该计划邀请犹太作家和思想家,谈论他们的作品和个人经历,以及其著作与犹太人身份之间的关联。本书采访者兼撰稿人罗马尼亚作家诺曼·马内阿,不仅是一位屡获世界级文学大奖的优秀作家,同时也是贝娄的多年挚友,这本访谈录最初成于1999年,此后广泛流传。

  这本访谈录以贝娄的童年生活切入,马内阿由贝娄的移民身份引出一个重要问题:“你和你那么多的同辈人处于创造一种文化、一种遗产的过程中挑选和选择的位置上。那你现在怎么看?这始终总是那么重要吗?”饱含感情的回忆徐徐展开,贝娄和马内阿探讨了自己对俄罗斯唯情论、犹太教等问题的看法。他提起大哥在父亲葬礼上说,“别再像个移民那样行事!”这句话略带自嘲,内里包涵着移民寻找身份认同的苦涩,更是犹太民族文化寻根的一种体现。马内阿敏锐地捕捉到了贝娄的情绪,他说贝娄总是能很好地把握那种事,它是他的素材;贝娄爽快地承认“没错”。话匣子自然而然地打开了。

  《赫索格》、《塞姆勒先生的行星》是贝娄的代表作品。赫索格和塞姆勒,一个在无限的痛苦中反复沉吟,咀嚼着人生的滋味;一个在深深的绝望中认真探索着人类的未来。他们究竟为什么痛苦和绝望?他们又何以如此关心人类的命运?贝娄剖析笔下的人物,他们没有稳定的立足点,晃动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晃动在“可能性”之间。“如果行动你就会迷失,如果静止你就会腐烂”,此话出自贝娄作品《奥吉·马琪的历险》,准确地概括了贝娄的创作理念。小说的人物在选择的过程中时刻感受到痛苦的折磨,而选择的结果又不能不使他们感到绝望。

  有意思的是,贝娄否认自己涉足过存在主义。研究者通常认为,贝娄的创作受到存在主义的深刻影响。海德格尔说过,人的本质是不可知的,只有在永不间断的“提问”中理解它。在贝娄的作品里,赫索格和塞姆勒都是那种对人生和自我不断“提问”的人,而约瑟夫、奥吉、韦尔海姆、汉德森则是那种“晃来晃去的人”,贝娄作品流露出的关于人的存在的不确定性,有着清晰的存在主义的印记,但是贝娄为什么力图澄清这一点,并且以一种近乎斩钉截铁的态度呢?贝娄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塞利纳和萨特的不满,从贝娄和马内阿的谈话中,可以看出,这其实涉及到贝娄的立场,欧洲对待犹太人的方式令他心寒,犹太人只能漂泊他乡,通过变成美国人来寻求庇护,贝娄是在有意识地疏离存在主义,从而坚持犹太人的生活和美国人的街头生活。贝娄对汉娜·阿伦特的抨击也有此层用意,阿伦特曾经是海德格尔的恋人,而作为存在主义创始人的海德格尔一度是纳粹分子。

  索尔·贝娄是那种兼有学者气质的作家,学识渊博,富于思辨,受人敬仰。对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读,大大加深了他对社会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同时他又深受犹太民族以及欧美文学传统的影响。惨无人道的两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贝娄这一代犹太人的信念,而战后西方社会迅速畸变、文明倾颓、道德沉沦的局面更让他百思求解,思想的交锋奠定了贝娄作品中人物矛盾痛苦的生存状态。如果说小说是现实的映照,访谈就是贝娄内心的敞开,渐渐浮现出贝娄的形象:一张饱经沧桑的脸,忧虑而富有表现力;一双看清世态的眼,深邃而具备穿透力。他有着巨大的悲哀,但哀而克制;他有着深沉的怨恨,但怨而清醒……

  (《索尔·贝娄访谈录》由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