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用笔尖抵抗遗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7日09:50 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第一排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及其三本代表作的中译本,《锌皮娃娃兵》《我还是想你,妈妈》(九州出版社),《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花城出版社)。第二排为安格斯·迪顿及其代表作《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制图:张芳曼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和经济学奖于近期揭晓,获奖者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和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中国读者大都不陌生。前者的纪实文学作品《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我还是想你,妈妈》《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后者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和不平等的起源》等先后被国内出版社译介出版。本期“读书”邀请中文版《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译者龚志民和青年作家陈崇正撰写书评,简要介绍两位获奖者的创作特色和理论造诣,以飨读者。  

  ——编 者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用笔尖抵抗遗忘

陈崇正

  北京时间10月12日下午7点,安格斯·迪顿在临近70岁时,因其对“消费、贫穷和福利的分析”一人独揽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1945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目前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国际事务教授,伍德罗·威尔森学院与经济系经济学与国际事务教授。诺贝尔奖基金网站发布文章称,迪顿被表彰的成就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的反复研究与拓展: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消费品上花费?社会收入被使用多少,被节约多少?我们如何最好地衡量与分析福利与贫穷?这三个问题与每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息息相关。

  在中国,安格斯·迪顿最为人熟知的著作恐怕就是这本《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了。这是经济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1980年出版,1981、1982年重印,1983年修订后重印,从1984—1999年又先后重印13次。《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已经显示作者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对现实问题敏锐的洞察力。该书不仅保持了学术著作的严谨性,更体现了通俗性和启发性。尤其是后两者更为难得。艰深的理论不得不借助经济学的专门术语来表述,但迪顿把背后的逻辑与机理说得通俗易懂,几乎每个读者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经济学的中心课题。这是因为理解消费者的行为是理解经济规律的基本前提,且揭示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又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因为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消费者行为研究需要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检验,在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上,迪顿的批判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书中可以看出,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使迪顿提出了AIDS模型(“近似理想需求系统”),该模型能够估算商品的价格和个人收入对需求的影响,是分析消费者如何分配自身收入(支出)的重要工具,也是他获奖的最重要的理由,其后对消费与收入关系以及贫困问题的研究均与此有关。可以说,其在细节上的个人选择和总体性的经济结构之间建立了联系。

  正是因为迪顿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理论实践价值的关注,该书对消费者行为研究文献的综述全面、客观,其富有启发性的评述对专业人士透彻理解消费问题研究的学术文献有极大的帮助。

  为说明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解释研究结论存在的问题,迪顿尽力做到了深入浅出,深入的部分使专业学者茅塞顿开,是建立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学术基础的捷径,浅出的部分让普通读者开卷有益。比如,在研究社会福利、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时,涉及等价尺度问题。为了解释评价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指标的优缺点,本书用很通俗的语言对社会现象做了有启发性的描述和分析,这些分析不仅有助于普通读者理解经济规律,也能帮助作为消费者的读者审查和评判消费者自身的行为,更能帮助政策制定者思考政策的依据是否充分并更好地预测政策的效果。

  简而言之,《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是一本真正研究消费者行为的著作,注重微观机理,注重相关理论可用性和实际价值。尽管此书是作者早期的研究成果,但对迪顿获诺奖理由的三方面内容,此书均有所涉及。或许可以说,该书是严谨学术著作中少有的通俗书,又是经济学通识读物中最严谨的著作。

  “我时常觉得,简单和呆板的事实,不见得会比人们模糊的感受、传言和想象更接近真相。为什么要强调这些事实呢,这只会掩盖我们的感受而已。从事实当中衍生出的这些感受,以及这些感受的演变过程,才是令我着迷的。”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之前译作《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的后记中写下这段话,似乎在阐明自己写作的心态。的确,与许多用心记录事实的纪实作家相比,阿列克谢耶维奇更迷恋内心的真实,迷恋那些潜藏在记忆深处悲痛的碎片。在3500伦琴、23%国土这样巨大的数据面前,每一个亲历者所承载的精神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和遗忘,于是抵抗遗忘便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必然选择。

  这个选择也促使阿列克谢耶维奇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策略,即在“写什么”的问题上选择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在“怎么写”的问题上采取零干预的方式,全部由每一个个体的心灵独白去呈现。正是这样深度还原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一个本来看不见、不确定的世界,也让她有别于其他作家,成为这段特殊灾难史中无法绕过去的人物。

  直面灾难的叙事是如此需要勇气。面对灾难,我们看到太多的控诉和赞美,甚至粉饰,却难得这样平静地回溯。阅读这样一部记录受难者心灵史的书,我们会从碎片化的叙述中看到似曾相识的东西,会不无荒诞地看到切尔诺贝利出事之后,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辐射,以为喝一喝伏特加就能抵抗辐射,消防员没有任何防护就去参与灭火,图书馆里关于原子理论的书被清扫一空以防被人们知道真相。卡夫卡说:“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真相,但每个人都能成为真相。”真相是怀孕的妻子必须看着自己的丈夫一点点变成核辐射污染源,从一个健硕的男人变成全身肿胀不断咯血的病人,最后连骨灰都必须特殊处理;真相是从此地球上多了一种叫“切尔诺贝利人”的生物,大家都会躲避他们。“我看到一个孩子——他是在爆炸后两个月出生的,他被取名叫安东,但是大家都叫他原子人……孩子们画着切尔诺贝利的涂鸦,画里的树是颠倒的。河里的水不是红色就是黄色。他们画着画着就哭了。”精神家园的丧失与肢体的残缺一样令人难以忍受。来自坚硬现实的支撑让作家获得一个更为完美的视角,让她有足够的空间俯瞰和选择。阿列克谢耶维奇不但关心枕头上的头发、铁盆里的鲜血,还关心广播里的谎言、失效的辐射检测仪、遗孀的婚恋、被贩卖到黑市的救援物资等等容易被忽视的盲点。她为我们保留了来自真实历史那最原始的声音,摄影师、教师、医生、农夫、政府官员、历史学家、科学家等等来自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身份的人们,他们有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的情感模式,都在这里获得了平等的表达。

  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非虚构文学的话题重新被提起,许多人甚至认为非虚构写作即将迎来春天。我在她的作品中,却常常混淆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切尔诺贝利像是大地上的一朵恶之花,但它的警钟长鸣并没有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值得信任。以前为了讲清楚新闻和小说的区别,我曾非常自信地写道:“大概没有人会去阅读一百年前的新闻,但我们会去阅读一百年前的小说。也就是说,一百年前的小说比一百年前的新闻事件,在剔除整个故事框架之后,还有一些东西是人类永恒关切的。”现在,现实的荒诞感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当下的现实不断在给作家制造新的挑战。而阿列克谢耶维奇化繁为简,在灾难和战争面前,她不再依赖廉价的想象和虚构,而是直接采用亲历者作为自己笔下的人物。这并非意味着虚构不再重要,相反,在选材、剪接、切入角度等方面她仍沿用了许多虚构写作常用的方法。换言之,假设切尔诺贝利是一场虚构的灾难,这部书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

  对于非虚构写作而言,眼睛所见决定了笔尖的方向,有效的细节构成了深邃。阿列克谢耶维奇用文字告诉我们,来自真实的冲击力是如此巨大,来自核灾难的眼泪是需要一代代人去铭记和承担的。在如此巨大的史实前面,任何的抒情都是虚伪的,任何的轻浮都将是罪恶。我们透过这样的灾难叙事重新去体会绝境之中人的恐惧、愤怒、无助和可怜,也同样在这样的文字中看到坚贞、感动、忍耐和忘我的牺牲。在这本书里,作者无意为我们展示伤口上的鲜花,而是为了警示和勇气,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去拥抱那个未知莫测的未来。

《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

个人消费关乎经济结构

龚志民

  北京时间10月12日下午7点,安格斯·迪顿在临近70岁时,因其对“消费、贫穷和福利的分析”一人独揽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1945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目前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国际事务教授,伍德罗·威尔森学院与经济系经济学与国际事务教授。诺贝尔奖基金网站发布文章称,迪顿被表彰的成就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的反复研究与拓展: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消费品上花费?社会收入被使用多少,被节约多少?我们如何最好地衡量与分析福利与贫穷?这三个问题与每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息息相关。

  在中国,安格斯·迪顿最为人熟知的著作恐怕就是这本《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了。这是经济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1980年出版,1981、1982年重印,1983年修订后重印,从1984—1999年又先后重印13次。《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已经显示作者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对现实问题敏锐的洞察力。该书不仅保持了学术著作的严谨性,更体现了通俗性和启发性。尤其是后两者更为难得。艰深的理论不得不借助经济学的专门术语来表述,但迪顿把背后的逻辑与机理说得通俗易懂,几乎每个读者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经济学的中心课题。这是因为理解消费者的行为是理解经济规律的基本前提,且揭示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又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因为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消费者行为研究需要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检验,在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上,迪顿的批判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书中可以看出,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使迪顿提出了AIDS模型(“近似理想需求系统”),该模型能够估算商品的价格和个人收入对需求的影响,是分析消费者如何分配自身收入(支出)的重要工具,也是他获奖的最重要的理由,其后对消费与收入关系以及贫困问题的研究均与此有关。可以说,其在细节上的个人选择和总体性的经济结构之间建立了联系。

  正是因为迪顿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理论实践价值的关注,该书对消费者行为研究文献的综述全面、客观,其富有启发性的评述对专业人士透彻理解消费问题研究的学术文献有极大的帮助。

  为说明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解释研究结论存在的问题,迪顿尽力做到了深入浅出,深入的部分使专业学者茅塞顿开,是建立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学术基础的捷径,浅出的部分让普通读者开卷有益。比如,在研究社会福利、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时,涉及等价尺度问题。为了解释评价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指标的优缺点,本书用很通俗的语言对社会现象做了有启发性的描述和分析,这些分析不仅有助于普通读者理解经济规律,也能帮助作为消费者的读者审查和评判消费者自身的行为,更能帮助政策制定者思考政策的依据是否充分并更好地预测政策的效果。

  简而言之,《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是一本真正研究消费者行为的著作,注重微观机理,注重相关理论可用性和实际价值。尽管此书是作者早期的研究成果,但对迪顿获诺奖理由的三方面内容,此书均有所涉及。或许可以说,该书是严谨学术著作中少有的通俗书,又是经济学通识读物中最严谨的著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