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安武林:儿童散文的诗性表达(李学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3日11:04 来源:文学报 李学斌

  在中生代儿童文学作家中,安武林是一个“异数”。他文字功底深厚,不仅举凡乡野景观、市井风俗、童年趣闻、少年遭际、求学往事、读书偶得……皆能以清峻秀逸、空灵隽邃的语言涉笔成趣,娓娓道来;而且,他的写作所涉体裁甚广,诗歌、散文、童话、故事、小说、寓言、书话、评论等等文学体式,皆能信手拈来,应对裕如,称得上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更难得的是,武林人缘上佳,老、中、青三代作家群,他皆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可谓深谙为文为人之道,聪明绝顶。仅此三项,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称得上“独此一家”。

  武林是文学上的“性灵派”。创作讲求心与物游,情与事迁,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这种立足于瞬间意念捕捉、即时情感表达的写作方式与传统的“才子型”写作一脉相承,体示了“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心有意会,俯仰自得”的“兴会”式创作思维。而这或许也正是武林常常疏离沉潜思虑、反复酝酿的长篇构思,而更青睐灵感来袭、一挥而就的短篇体制的缘由所在。实际上,武林的短篇作品,无论儿童诗、童话,还是故事、散文,确实品类繁多、佳构频仍。只不过,这样一来,也带来一个问题:由于武林所涉题材、体裁甚广,各文类又平均用力,故而广种多收之际,很长一段时间,儿童文学研究者提及武林文学创作,竟有“银瓶乍破”“乱花迷眼”之感,善则善矣,多则多矣,却难言其语篇、体式、运思、意涵之短长。

  其实,以笔者对武林儿童文学创作的了解,他写得最好的其实还是抒情短诗,其次是幼儿童话,再次是儿童散文,之后是书评、书话,最末为少年小说。

  细说起来,武林以校园诗人起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中学生诗坛声名鹊起。后逐渐转向幼儿童话创作,有《老蜘蛛的一百张床》《熊爸爸》《烟斗里的星星》等佳作前呼后拥、迤逦而出,以致竟渐渐遮掩了他诗歌创作的光芒,直至抒情诗集《月光下的蝈蝈》获全国大奖,他的诗人本色、诗歌才华才广为世人所知晓。新世纪以来,进入创作高峰期的武林,诗兴勃发、佳作连连。其中,又尤以儿童诗和散文创作为上。限于篇幅,这里仅以武林的儿童散文为例,略作概评。

  或许得益于诗人的底蕴、素养,武林的散文多为诗性散文。其特色就在于,无论状物、写景,还是叙事、抒情,情节、故事之外,语言、结构之中,那份轻灵跳脱的哲思、那种悠长隽永的情韵,无不蕴藉着诗情、诗意、诗韵、诗味。这也充分表明,无论写什么题材、内容,武林都习惯于“以诗出之”。因为,本质上,他就是个传统文人气息浓郁的诗人。嗜烟酒,喜交友,性洒脱,尚义气。而这些,在他的诸多散文篇什里都深有体现。

  表现一:实景虚写,浓情淡抹,虚实相生,诗情脉脉。武林喜欢在写实的追忆里,拓开一笔,眺望苍茫的远方,于时空浓缩、融汇处,呈示情思飘逸于现实之上的统摄力、笼罩感。而这恰恰就是散文的“余思”“余味”“余情”“余致”。当它袅袅升腾的时候,作者笔下一处处旧年陈迹,一桩桩萦怀往事就随风飘荡成了一行一行隽永、悠远的文句。表现二:以曲笔写景、抒怀,用类似摄影中的“长镜头”,凌空蹈虚,凭栏远眺,使难写之景借助想象的升腾顿时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充满了轻灵拓宕的诗意和灵性。表现三:立足当下,回溯往事、摹写生活,既能“入乎其内”,也可“出乎其外”,情真意切之余,却不惟情所困,不为事所伤,体现出对生活与文学之间审美距离的准确拿捏,标示了散文叙事的诗美特色。这一点,其实也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美学之一。武林的散文体现出了深厚的叙事功力。

  武林是性情中人,他的散文不仅诗情浓郁,而且还体现着“成长回望,本色写作”的特点。武林孩提时代就剑走偏锋,嗜读成癖,以至于连小学都不能正常毕业。十来岁,跟随叔父外出谋生,寒冬腊月,起早贪黑,烟熏火燎,心余力绌,成了远近闻名的“炸麻花”师傅。好在命运终究待他不薄。嗜书成癖的结果是经年累月的文学滋养和日复一日的创作精进。而正是这番“特立独行”的成长体验,最终成就了他的作家梦。这些人生轨迹和精神蜕变,在《书里藏着的秘密》、《风吹过,依然美》等系列散文中有极为生动的表达,这或可谓武林散文诗性体征的第四种表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