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张炜《寻找鱼王》:苍莽高山中的智者和仁者(刘绪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3日09: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绪源

  作为中国当代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张炜涉足儿童文学已有好几年了。他的小说新作《寻找鱼王》(明天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又是为儿童写的。我以为,这一部是真正的儿童文学,而且是儿童文学中难得的佳品。

  作品题材本身就有传奇性,写的是高山上的捕鱼人。高山缺水,自然少鱼,小说一开始通过“我”和父母对鱼的馋、对鱼的憧憬和向往,突显了鱼这稀罕 物在山民心中的地位,也勾起了小读者强烈的兴趣。这是很高妙的故事入口,也证明作者已谙熟了儿童的阅读趣味。再读下去,故事的线索越扣越紧,读者的心也被 扣紧了。这当然更借重于生活本身的吸引力:这里的捕鱼人分“旱手”和“水手”两种,前者大多不会游泳,擅长在没有水的地方找鱼,有时是在积水里捞鱼,有时 是从湿土里挖鱼;后者则生活在水边,有水时他们可大显身手,到了旱季就束手无策。所以在干旱的山区,鱼更显金贵,“旱手”也反而比“水手”更有地位。这 样,被老百姓神化了的最善捕鱼的“鱼王”也就分为两种,小说写的正是这样两位“鱼王”间发生的倾轧,其中一位被害死,另一位多年后也死于非命。他们的死又 都与无处不在的“族长”有关。族长是地方最高权势代表,是中国几千年宗法制社会的象征,鱼王悲剧的根源正在这里。故事一路读来是那样扣人心弦,同时又内涵 深幽,耐人寻味。

  作品最为成功之处在于人物的塑造,真正抓人和感人之处也在人物。贯穿整个故事的年方8岁的“我”,既有童心又有个性,是颇具真实感的孩子形象。 更为血肉丰满、性格独异,一出场就给人以深刻印象,每次出现都会如刀刻斧凿一般增添其传奇性和真切感的,是孩子先后所拜的两位师傅——从前的“旱手”和 “水手”两个鱼王的后代。

  这两位师傅,一男一女,这时都已年近80了,他们本是天作之合,却成了终生的仇家;他们相互间有难消的恨,却也有刻骨的至死未泯的爱。他们的不 能结合与分隔到死,与父辈“太想做鱼王”有关,也与“族长”的存在有关,所以他们的故事越让人悲愤难抑,由此引发的思考也更深透,小说的力量就体现在此。 比较而言,那位“旱手”师傅可谓是个哲人,他话不多,但一出口,皆非寻常。他身世悲苦,一生都在逃离和避世,也一辈子在思考和反思。他说,“本事不光是从 别人那儿取来,还要自己去找,一点一点找到一些、放下一些,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有用的真本事”,“长辈人牵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辈子十里”,“人的一 辈子都在学,最后也不能说学成了”……这些话句句意义深刻,令人茅塞顿开。他关于族长、关于鱼王之害、关于捕鱼的道德以至关于整个人生的思考,更时时给人 以震惊和警醒。

  这位悲苦的哲人去世后,男孩依其遗言找到的女“鱼王”。虽然篇幅不多,但感染力超过了前面的哲人,给我们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她为那位始终视她为 仇人的人几次忍辱找上门求和,终身未嫁,还为保护他而拼命捕鱼、四处求人、不断给人送鱼……这一“旱”一“水”、一男一女两个人物,写法不同,着力点不 同,我想并不完全出于作者的构思,更是生活本身的赐予。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处似反其意而用之,读来真是余味无穷。

  小说最后,“我”跟着那位女“鱼王”,在水底深处看到了巨大无比的鱼,“这才是真的鱼王!有它在,这山里才会有水有鱼;一旦没有鱼王了,今后这 里就不会有水,也再不会有鱼了,这就成了死山。”我想,这真鱼王分明是个象征,象征着自然之力的无比强大,世上万物须以大自然的平衡为王,不然的话,无论 什么“族长”和人间的“鱼王”最终都将遭致毁灭。作家将自己长期独立思考后形成的价值体系,通过丰富的形象流露在这本少年小说中,也许今日的少年未必能全 部领会作者的所思所想,但只要被这故事所吸引,被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所打动,有充实的审美感受也就够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许多深邃的启迪在今后需要时, 会出奇不意地闪烁心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