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我的文化心路历程——编后随感(云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19日07:57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云 德

  人生短暂。从大学毕业分配到文化系统工作,转眼工夫过去30多年。这期间,进机关、做媒体、下基层、到文联,虽几经周折,但从未离开过文化口。 由于职业的关系,搞调研、写报告、组织活动、参与决策,所有的一切都与文化相关。参加大量的文化活动,观摩海量的文艺作品,参与当下文化进程,当然也会产 生一些直观感受。业余时光,兴之所至,有时也会动手写点文章。

  其实,所感、所想与所写,既不成比例,也不尽如意,其中真正完全出于写作冲动且自己十分满意的东西不多。是故,时常以“述而不作”来为自己的懒 惰解嘲。而在为数不多的篇什中,许多是为职业所迫,或接受任务,或朋友约稿,不得已或不能不为。因此,命题作文也好、有感而发也罢,几乎都是随意性写作, 既不成系统,更难成阵势。

  所谓为职业所迫,其实也是自我加压。因为工作环境原因,你不读不看作品,就无法了解行情;你不研究问题,就难以与艺术家对话。所以,有时你必须 逼着自己不能当外行。粗通文墨的过程自然也就成了学习的过程。30年下来,慢慢积累下数百篇文章,算是额外收获。因为早年职业的敏感,因为评论常有亲疏远 近之虞,也因为自身没有功利需求,文章几乎全部都是笔名发表;出过几本小册子,尽管也有要好的朋友希望捧场介绍,一概婉谢,至今都没发过评介自己的文字。

  这套自选集的出版,特别要感谢中宣部“四个一批”专项资金,给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自我小结的机会。在这文字速朽的岁月,写作发表已经足够,从来 也没想过能出套选集,专项资助加之朋友规劝,蒙生了结集的冲动。认真梳理一下曾经的写作,感觉可以分三类共六册进行筛选。第一类是理论研究部分。上册为全 球化时代文化建构的课题研究,基本上源于做研究生时的毕业论文;下册是一些命题式的文化专论,出版时做了些系统化的条理,大致可视为带着较强职业特征的有 关当代文化的宏观性研究。第二类是言论部分。上册系自己延续30年的言论汇总;下册是在人民日报工作期间以“仲言”为笔名发表的专栏文字。这些言论大致都 是关于文艺现象及思潮的随感录,几乎都是有感而发的主动式写作,有的讲理、有的感慨、有的尖刻、有的激愤,比较的直抒胸臆,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这些年的文 化心路历程。第三类是评论部分。上册是些综合性的述评和文学戏剧类作品评论;下册是电视剧评论和若干与职业相关的发言或讲演,同时包括几个重要采访,以及 几位尊敬的专家学者的评论作为附录。这其中诸多的具体文艺作品的鉴赏与批评,没有直接目标,多为看后觉得有话要说,专为名人特别是自己熟悉的名人写的评论 甚少。这样做的好处是写作时没有心理负担,或褒或贬,可以率性而为,毫无顾及,既可避免吹捧之嫌,更宜躲开棒杀之虞;坏处是不凑热闹、未涉人情也不易受到 关注,有些曾有争议,终因不晓何人所为而不了了之。这反倒获取了几许清净。

  记得曾在论集《审美的视角》出版时说过:书中辑录既有现象感悟,也有理论评述;既有作品评介,也有思潮辨析;既有热情洋溢的褒奖,也有尖锐严厉 的批评。尤其在文坛畅行只说好不说坏的好人主义之风颇盛的情况下,谈点不同意见特别是较为尖锐些的批评意见确乎不太容易,弄不好会惹出一大堆麻烦来。这或 许也是某些评论家不再“批评”的一个重要因素。说实话,有时写过一些尖锐的批评文字以后,自己也经常免不了有点心有余悸。之所以用“审美的视角”命名,意 在表明,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无论是赞歌还是悲调,作者切入相关问题的视角惟有审美。个中既没有个人的功利目的,更不怀任何歹意,只不过是依照自己对文化 的理解,遵从个人的审美感受,以历史的与美学的标准进行审美判断罢了。至于准确公正与否,理论深度如何,纯粹是个人的水平问题,说对了可以一笑置之,讲错 了文责自负。而为了保留历史原貌,即使当下对文中有些看法有所变化,仍原样照排,以期真实显示自己文艺观念演变的轨迹。这段话的基本观点,依然适用于这套 小书。

  从风华正茂到苍苍白发,30年,一生最好的时光献给了文化。尽管所做甚少、所成至微,但自己始终秉持以责任心对待工作、以真诚心对待他人、以平 常心对待得失的理念,是故,在真心地面对与真诚地付出之后,一切的现状都乐意接受,一切的结果均无怨无悔。出版这套小书,算是人生的一个交代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