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卜键《国之大臣——王鼎与嘉道两朝政治》:一部厚重独特之作(杨志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19日07:55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杨志今

  刚看到这部作品,我感到很吃惊。过去,我只知道,非史学科班出身的卜键,从学生时代起,就对明史有特殊的兴味和执著,并先后有关于明代戏曲、重 要剧作家、帝王传记等多部颇具学术质量的专著问世,他的《明世宗传》更是在学术界和读者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可让我没想到的是,他竟在不声不响中捧出了这 样一部在清史界也具填补空白意义的沉甸甸的大作。记得几年前,部里调他到清史办任主任时,赋予他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凝聚众多清史专家高质量地完成好这项国 家重大文化工程。几年过去,卜键尽心尽力地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建机制,抓管理,以保证工程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 同时,竟能抓住点滴业余时间,以“国之大臣”王鼎为切入点,深入到嘉道两朝的政治风云中,钩沉钻研,潜心思考,探究历史真相,捕捉时代脉搏,向书本学习, 向专家学习,使自己变成了一位有别于他人的清史专家。对卜键来说,这是他人生和学术的一个重要的意外收获;对清史纂修来说,他快速积淀的专业素养,又帮助 他更好地与清史专家们交流、沟通、对话、切磋,这又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妙果。实际上从本书的“跋”亦可知,这部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学术品位,也同他主动 向多位专家请教学习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部书的写作,也为我们学术单位的领导同志如何把工作和学术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提供了有益的启 示。

  严谨的学理  《国之大臣——王鼎与嘉道两朝政治》从始至终都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学术作风和治学精神。他是在充分地占有和熟悉史料的基础上动笔的。和卜键之前的作品相比, 感到他对这部作品的写作有着更高更严的要求。基本史实皆有扎实的史料做支撑,书中的大量引文,都是从浩如烟海的清史资料中精心钩沉出来的,作者既不做先入 为主的判断,也不做任意无据的推测,辨析和评点都是在史料的基础上,从严密的历史逻辑中推导出来的。他特别珍视历史的真实,将其视为作品的生命。有些情 节,若史料不足,又找不到旁证的,作者均如实向读者作出说明,决不想当然地为博眼球而放胆想象,或为结论而结论。在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评点 上,作者表现得非常克制、内敛,既不像现在有些历史著作抓住一点,敷衍开去,挥洒无度,也不同于他过去著作中有时表现出的那种才气外露,咄咄逼人。在对王 鼎和众大臣的描述刻画上,他努力跳出个人好恶的藩篱,总能通过对史实的细心梳理和辨析,从一些品德方面有明显污点的人物身上,搜寻到其行为本身的某些合理 因素。因清代离我们很近,史料太过浩繁,对此要做全面深入的比较、提炼,实非易事。为此,作者是下了苦功夫,甚至是笨功夫的。这种老老实实做学问的精神, 在今天学术界浮躁之风日盛之际,尤其值得推崇和敬重。

  卓异的史识  作者深知,任何历史同时也是当代人视野中的历史。史实是客观的,而通过史实发现和开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得出具有说服力的判断和结论,却是对史学家史胆和 史识的考验。本书作者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同时,以敏锐的眼光深入开掘和寻找出了嘉道两朝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许多重要历史人物行为和心理的 异同,也发现了诸多历史与当代的共通点和共鸣点。使我们在浏览历史、回味历史的同时,触摸和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鲜活生命和深层脉动,体味到了历史与今天的 不可分割。比如对河道积习、河工腐败的层层开掘,让我们发现与今天的重大工程腐败何其相似。又比如,对整顿盐务、南疆平叛等重大事件的精彩呈现及得失总 结,对今天都有特别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就大清朝来看,到了道光晚期,腐败已经弥漫到了整个帝国统治机器的各个环节,河工腐败只是其整体腐败、体制性腐败的 一个缩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首先是自己打败了自己。作品用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即使像王鼎这样的廉臣能臣一直在用他们的忠诚奉献认真做事,实心 做事,也只能是处理好几个案子,挽救一个工程,最终却改变不了清王朝快速衰亡的命运。与大批贪生怕死、欺上瞒下的官员相比,王鼎、林则徐们是无力回天的, 他们的悲剧性人生结局是注定了的。作者敬重和呼唤王鼎、林则徐这样中国脊梁式的“国之大臣”,渴望这些精神的种子能够绵延不息、生根发芽。他满怀悲愤、满 怀深情地书写了王鼎的以死抗争,可谓振聋发聩、憾人心魄。但同时他又清醒地看到,这聚集了王鼎人格生命的辉煌一爆,火光似乎转眼间就消失在冰冷的漫漫长夜 中了。嘉道以降,大清朝实已气数渐尽。这种透过历史表象对历史本质和趋势的客观揭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表现出作者卓异的历史眼光和历史胆识。书中多处从 史实导出的精彩点评,总能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或会心一笑,或扼腕叹息。

  独特的视角  本书既不是断代史的写法,也没用人物传记体的套路。从王鼎切入,以嘉道两朝政治家群体的升降荣辱、人生百态为舞台,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演绎了清王朝由盛而 衰过程中国家治理体系的失灵和败坏,特别是廉臣们的孤独和无奈。这样一种视角,为作者的叙述、辨析、评点,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空间。在时空的处理上,不必围 绕一个人穷尽笔墨,也不必严格按时空顺序来铺陈,而是在人物事件、时间空间的相互转换中,让我们感受到帝国这架破旧机器的快速锈损,中国民族精神的日益丢 失。对王鼎虽着墨较多,多数事件和人物围绕他展开,同时又不受此限制,而取多点透视法,体现了作者历史把握上的大局观,如林则徐的禁烟、销烟,南疆的平叛 等,这些深刻影响中国未来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及其中重要人物的表现,和王鼎并无太直接的关系,却有精彩而细腻的描述。

  充沛的文气  本书在叙述语言、叙述手法上十分考究。叙述语言努力追求与史料引文在风格上的和谐,尽量保持文气的相通和连贯。这是一个很难达致的目标,既需要作者具备较 高的古文素养,又需要作者具备将古文转化成现代语言,又不失其庄重典雅的能力。本书始终文气充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越是到后面,越在保持典 雅的同时,焕发出鲜活、生动的语言光彩。本书在人物刻画方面同样颇具功力,许多人物寥寥数笔,就形神兼备,这同样得益于作者的文学修养。如嘉庆、道光两代 帝王的刻画可谓生动传神,使我们对这两位常常被忽视、不具大才的清帝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认识。此外,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中,作者常常采用对比的手 法,如把清代的人和事同明代比较、清代人物之间比较、嘉庆和道光比较、嘉道和康雍乾比较等,通过这些比较,使平常的叙述增加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当 然,这也得益于作者对明清史的深入了解。

  这部作品,由于作者太过追求文气和叙述语言的典雅,太过追求史料的丰富和多维度,某种程度上可能对普通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一些奏折引得太长, 叙述语言不够通俗,这对有一定古文和历史素养的读者来说,可能很过瘾,而对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就会形成要么跳着读不求甚解,要么慢慢看,太耗时费力。这就 势必影响作品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因此,我建议本书可否再出一个较通俗的,可读性更强的,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普及本。同时,也建议卜键在写作下一部书时,在 叙述语言方面,可否尽可能寻找专家和普通读者都认可的结合点,即在保持文气和典雅的同时,向通俗方面靠一靠。

  期盼作者的下一部作品早日问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