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探索表象世界的内在精神——读《没有个性的人》(黄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15日14:12 来源:北京日报 黄夏
    《没有个性的人》(奥地利)      罗伯特·穆齐尔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没有个性的人》(奥地利) 罗伯特·穆齐尔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44岁那年,罗伯特·穆齐尔说服出版社给他预支生活费用,让他全身心地投入一本小说的创作。此后近二十年,只有当出版社上门催稿,穆齐尔才会像挤牙膏似的透一点篇章出来。直至1942年去世,小说也没有写完,但它已然是一部包含12000页、100000个注释的鸿篇巨著。今天,这本名叫《没有个性的人》的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成就之一。

  平心而论,《没有个性的人》或许是一本人们花上一辈子的时间,也未必能读透的小说。因为,这本小说完全迥异于我们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没错,它有一个故事的框架,但也仅仅只是框架而已。威廉二世、茜茜公主的老丈夫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连同两位皇帝的登基纪念庆典,到头来都只是跑了跑龙套,打了打酱油罢了。故事,在穆齐尔眼中,是完全不作数的。

  那么,穆齐尔写作的焦点,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用书中的一个情节来加以说明。小说开篇时,主人公乌尔里希站在自家寓所的窗户后面,观察各种街景,“一直对着表在数小卧车、汽车、电车和行人那被距离冲洗得模糊不清的面孔……他估算着从一旁移动过去的群体的速度、角度、活力,它们像闪电一样快地把视线吸引、抓住、松开……”

  乌尔里希在看,但是,他也在被人看,被谁看呢?被穆齐尔。穆齐尔就像一个运动神经专家,细细测量着乌尔里希在追踪别的东西时,眼部肌肉的功能、注意力的跳跃、心灵的摆动。他跟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像玩耍似的试图计算出这不可能计算出来的东西——一个数值”,与这个数值相比,“地图册为托起世界所需要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这个例子,说明了小说的两种作法。一类是传统小说,着眼于细细描摹外物世界,包括它的政治、经济、人文,以及“世态人心”这样一些东西。比如,我们要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变迁,那么,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就是很好的选择。另一类,就是像《没有个性的人》这样的纯“精神”小说。这个“精神”,不仅相对于“物质”而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对传统小说中的几大要素——人物、情节,等等——的逆袭。这些东西,在穆齐尔的小说中,并非不重要,但绝非很重要。他让它们统统后退为背景,登到前台上来的,是传统小说中通常作为陪侍人物、情节的“丫鬟”——精神。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个性的人》与乔伊斯、普鲁斯特和伍尔芙等人开创的意识流或内心独白手法,一脉相承。因为后者的意识流或内心独白,往往强调意识的不规则,重直觉、轻理性。而穆齐尔,恰恰是一个重理性,甚至将一些感性、直觉、潜意识的东西通过理性手法表现出来的作家。说来并不奇怪,穆齐尔在柏林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辅修数学和物理学。可以说,文理兼备使《没有个性的人》别具一种纵横捭阖,要深度有深度、要视野有视野的气质。

  有趣的是,这种气质,也让小说读起来透出一股既严肃、又谐谑的味道。“三观”不正是常态,但它的不正,是用很正经的话语,通常就是许多学霸式的语言,讲出来的。比如,关于爱国主义、政治哲学、宗教信仰之类的话题,穆齐尔就总爱作些看似让人觉得不无道理,但细想之下又觉得岂有此理的阐说。这类故作正经的胡扯,有时看起来像是赞美,有时看起来像是讽刺,而有时候,我们简直弄不清作者的倾向。但无论如何,穆齐尔教会我们对那些板上钉钉、确凿无误的事物,作出应有的质疑,而非毫无保留地认同。

  米兰·昆德拉在文论集《被背叛的遗嘱》中,将穆齐尔与卡夫卡、布洛赫、贡布罗维奇等人并列为欧洲头等作家:“他们将随笔式的思考引入到小说艺术中;他们使小说构造变得更自由;为离题的神聊重新赢得权利;为小说注入非严肃的与游戏的精神……尤其是他们不想硬塞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幻觉,而后者曾是整个小说史下半时的万能统治者。”我想,《没有个性的人》的最大贡献,可能就在于穆齐尔通过各种手段,将附丽于“现代现实的秘密运行体制”上的种种“幻象”,剥除得一干二净。尽管这些秘密本身,未必被他全部揭示了出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