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同吾同道,亦兄亦友 ——诗里诗外忆同吾(张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14日10:12 来源:解放军报 张 庞

  同吾远去,诗坛痛惜。8月9日,我在北戴河接到孟老师的电话,顿时无语,相默而泣。蒙蒙细雨中,忆起与同吾观海听涛之往事,我即赋一首古风《秋别》:秋日秋雨傍松寒/梦醒捧读君长安/高山侧耳听海音/大地举目寻诤言。借以表达沉重悼念之情。

  我与同吾从相识、相知,仅15个年头,真实相处,没有虚交,宛若一幅素描、工笔画,真真切切,如兄长,是挚友,教真谛,道诤言。

  回想我和同吾的交往,皆因诗结缘。2000年春节过后,我和卜宝玉为迎接来年建党80周年庆典,决定联袂创作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由此获得未曾谋面的同吾的热情相助和指导。从素昧平生应邀前来,到进门落座,用一个通宵读完草就的11章部分诗稿,接下来,便是对诗稿的真知灼见与坦诚建议。他的严谨治学、诗学审美和人生状态,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经过10个多月夜以继日地认真创作,我们终于在年底完成了15章96节、1.1万余行的长诗《东方神话》。这期间,同吾先后两次前来审稿,并欣然为长诗作序。最终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纪念建党80周年“10部献礼文学作品”中,《东方神话》作为唯一一部长诗入选。

  同吾作为著名诗人、作家和诗评家,才思敏捷,创作丰厚。走进他皇皇七卷的《文集》,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飞扬的文采、深邃的哲思、神奇的想象、精湛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散发着诗性光芒和才情睿智。他主动跟踪当代诗歌的发展,准确地把握我国诗坛的创作走向,深层次地阐释诗的抒情本质和美学特征。诸如1987-1996十年间,一年一度的诗歌创作态势的思考,颇具“诗意的年饭”与“年饭的诗意”。同吾长期的评论艺术实践,形成了“不执不随”“不媚不俗”“聪颖迷人”的独特风格和评论个性。阿红读他评论后论评:“通篇像散文,许多段落又像诗,但终究是评论”。的确,同吾秉持诗歌评论的同时,又兼笔墨,慧光旁涉,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创作方面,“夫唯大雅,卓尔不群”,以特有的光彩辉照文学的天宇。这一“文学现象”是耐人思索的,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同吾终生为诗事忙碌。他为人正直,襟怀坦荡,团结和影响了全国各地一大批的诗人和作家。在军旅边塞,从将军到士兵,他有许多军人朋友,从著名的军旅诗人到一些基层干部和士官,都和他诗来信往,交往颇深。他多次应邀参加军队,特别是军区的诗歌研讨、讲学、评奖等活动,对推动当代军旅诗的创作、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吾以文会友,诚心正意,率性而为,性情中人。他会欣然挥毫为一个诗歌爱好者自办的县级刊物《野草诗报》题写报头,也常为熟悉诗友泼墨赋诗寄语。每有新著,总寄送分享,我会第一时间读到他散发着墨香的佳作。收我新作,偶有信札,评头论足,鞭辟入里。他在一封读我《军旅航程诗作舟》《告别此岸》的信中说,文章“引发了我关于人生的许多思索”“真正走向彼岸,是一种人生角色的转换,甚至是文化的转换、心理形态的转换,需要有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我本人就其精神本质而言,远未完成这种转换”“时事(或曰世势,世事)是强大的,个人显得那么渺小。但愿60岁以后我能进入一个较好的精神境界,不止是‘淡泊’,而是把文章写得更有人性的魅力,少一点套式,少一点虚假。这便是我要求自己的,也是读您文章的启示”。同吾严于解剖自己,读来发人深省。

  同吾与文友交往,雅趣盎然,赤诚相见,喜欢就是喜欢,从不掩饰。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我应约创作一首长诗《每当唱起那些老歌》。他读后曰喜欢,作为“诗歌活动”内容,收录他的《文集》。和他茶叙,信马由缰。欣赏于他的峥嵘岁月溢彩人生,劝其适时作传。他直言:“唯真违心境两难,再想想看。”后相告,动笔了、且较顺,已达十几万字。他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标题赫然为《评判好诗的标准:只能是诗》,对诗的敬畏之心和挚爱之情溢于言表。或许正因为如此,他博得了诗坛的崇高赞誉和诗友们的广泛信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