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一段历史的观察与研究——我写《思想的旅程》(赵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10日11:14 来源:文学报 赵霞

  1 我对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演进产生朦胧的兴趣,还是十多年前在浙江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彼时因为专业阅读和写作的需要,我努力啃下了若干本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的理论著作,虽有诸多半通不通处,自觉受益匪浅。毕业留校工作后,又有机会翻译了美国学者杰克·齐普斯的童话研究著作《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翻译过程中,常要查阅各种专业批评概念及用语的来源,这样渐渐地积累起对于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理论发展状况的最初印象。

  而真正开始将这一学术兴趣付诸研究的实践,则是在2008年的冬天。那年11月初,我申请到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的研究奖学金,赴该馆做为期三个月的研修。我递交的研究课题是“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研究”。11月上旬,我在馆内做了题为“20世纪后期中英儿童文学中的童年比较研究”的计划报告,便开始了相应的阅读和写作。图书馆有专供研究者日常工作的研究室,这里同时也是馆内儿童文学研究著作的藏书室,居中两排办公桌,四周壁立环绕的尽是高而满的书架,按索引目次整整齐齐地排放着各式儿童文学理论书籍。我是初次见到本专业领域这样丰富的外文理论藏书,一时贪看不已,从事研究计划之余,找到了不少歆羡已久的儿童文学理论书的英文原著,又循着新的线索觅到了另一批有价值的著作。这样边找边看,白天的工作时间远不够用,又开始把书借回住处,晚上挑灯续读。馆内规定研究者有一定的图书外借资格,我每次能借四五本硬皮书,塞得结实一包,闭馆后就背着它骑单车回到在乌拉女士家租住的小房间。简单晚饭之后,便打开电脑继续工作。

  随着阅读的积累,我对于英语儿童文学理论现状的认识一方面有了持续的丰富,另一方面,或许是出于专业研究的本能,我也越来越渴望了解英语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整体状貌及其演进历程。馆内收藏的《儿童文学国际指南百科》、《牛津儿童文学手册》 等理论书籍提供了一定的阅读和索引指南,但还远不足以再现英语儿童文学批评演进的现场感。正是带着这样的渴求,我注意到了排列在研究室侧门入口处的一大架外语儿童文学刊物。我在管理员的帮助下移动起那架长长的金属悬梯,爬上书架的高层,开始逐一取阅那里的几种英语刊物:《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学会季刊》、《讯号》、《狮子与独角兽》、《教育中的儿童文学》……

  2 这是一次沉入历史的阅读。我还清楚地记得翻阅 《儿童文学》第一卷时的感觉。与此前我所阅读的那些相对成熟的理论著作相比,这些印制在发旧纸页上的今天看来尚显单薄的研究文字,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一批研究者试图在英语人文学术界为儿童文学研究争得一席之位的努力。在卷首的“编者按”中,主编弗兰西莉娅强调着儿童文学研究的意义及其进入人文研究者视野的重要性。对我而言,这样的苦心孤诣还伴随着一种遥远的熟悉感———原来在当代英语世界,儿童文学研究也曾经历那样一段为赢取学术身份的尊严而奋起追赶的艰难旅程。阅读 《讯号》第一期,进一步印证了我的这一感觉。这样一卷卷、一期期地翻阅下去,仿佛亲历了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研究如何从最初不无稚嫩的学术状态中迅速成长和成熟起来的过程。我从这上面看到了一些已经十分熟悉的英语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名字,看到了他们如何携带着各自对儿童文学艺术的不同见解投入到推进儿童文学学术研究的共同事业中,也看到了他们自身学术兴趣、研究课题、批评风格等的形成过程。譬如,我在此前已读过加拿大儿童文学学者佩里·诺德曼知名的理论书《儿童文学的乐趣》,而阅读这位研究者发表在《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学会季刊》、《狮子与独角兽》等刊物上的各类文字,则依稀看到了他此书中的相关理论思考、写作是如何逐渐成形的。了解这类思考的演进过程及其时间坐标,比之阅读成书后的系统论述,又别有一番感慨和领悟。

  作为学术研究思考与成果呈现的第一现场,这些刊物既展示、也绘就了有关英语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拓展的生动画卷,而将此与理论著作的阅读相互参照,我也在逐渐建构起对于当代英语儿童文学学术研究发展进程的日益完整的理解。这是我过去从中文文献中从未读到过的知识。

  实际上,即便从我翻检的各类英语资料中,也很难获得有关这一进程的总体思考。我的印象中,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研究长于理论的建构和作品的阐发,也看重理论成果与文献资料的积累,却并不十分关注批评史本身的系统描述与整理。1992至2002年间,《讯号》杂志曾一度开设“童书研究著作”专栏,逐年介绍1991至2001年间出版的童书研究成果,但主要是针对相关资料讯息的搜集呈现。在我个人迄今为止的阅读视野中,还未读到过以当代英语儿童文学批评史为对象的专题研究。事实上,我对这一课题的敏感和关注,在很大程度上还包含了我自己对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思考。若干年来,当代英语儿童文学领域一批积淀深厚或锐意创新的理论成果,给我和许多国内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常被研究者目为学习和引用的对象; 然而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它的起点其实并不高于我们,也不怎么先于我们。那么,同样是从一个较低的学术起点起步,且经历了一段相近的发展时间,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迅速进步及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能够为我们的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提供什么样的经验和借鉴?

  3 我在离开慕尼黑前完成了原课题计划中的研究论文《被疏远的童年:20世纪后期中英儿童文学中的童年表征比较》。该文以英文写就,后来在意大利《教育史与儿童文学》(History of Education & Children's Literature)杂志2010年第1期刊发。此文完成后,我即开始另行撰文梳理自己关于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进程的上述观察和思考,如此一来,时间越发不够用了。愈是临近离开的日期,我的阅读日程愈是紧张,因为想要尽其可能搜集足够的资料。我总是上午赶在开馆时间前到达图书馆坐落的古堡,于开馆时分直奔研究室,中午在古堡内的西餐厅用完简单的中饭,随即又回到办公桌前。那些日子,往往是从沉潜的阅读中忽然抬头,望见窗外的阳光已是夕照。每天的工作因此都有一种紧迫的自我追逐感,同时也伴随着一份充实的愉悦。

  研修期满告别慕尼黑时,我既怀着满载而归的喜悦,又担心因为资料方面的原因,自己感兴趣的这一研究课题无法顺利继续下去。所幸回国后,我所在的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已经开始订阅多种英语儿童文学的理论刊物,其中包括《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学会季刊》《狮子与独角兽》《教育中的儿童文学》 等专业学术研究刊物,也包括《号角》《书鸟》等童书评论类杂志。这些期刊以及越来越便于获得的西文原著所提供的英语儿童文学研究资讯,正好与我眼下的研究进度相衔接,我也因此得以在整理研修成果的同时,继续拓展、深入该课题的研究。

  2010年秋,我进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攻读文艺学博士学位,师从徐岱先生。更为开阔的文艺学视野的建立和更为丰富的文艺理论阅读使我在完成学位攻读任务的同时,有机会从一个更高的学术视点继续自己关于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并持续发表了若干论文成果。徐先生常以言传身教告诫我们,学术思考与写作虽离不开理论的学习,却万勿囿于理论的架子,而应从这一起点出发,努力去发现、探寻与我们的存在切实相关的真命题、真学问。我得以很快跳脱对西方儿童文学及童年研究理论的某种迷信,转而从真正的批评视角发现个中问题,并提出对于它的反思,正是受益于老师的教导。

  4 本书写作的目的,一方面是抛砖引玉,拓开一个尚未引起人们充分关注的研究话题,另一方面也意在以此他山之石的经验,促进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目睹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研究在短短几十年间所经历的脱胎换骨式的巨大进步,我强烈地感受到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界充沛的理论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一度单纯地想要致力于推进这一域外经验的本土引荐。然而,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推进,我也逐渐懂得以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域外理论资源。例如,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研究擅长向一般文学研究领域借取理论工具为己所用,其疾速的演进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这一方面拓宽了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儿童文学研究的批评方法。但与此同时,这一理论的借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研究问题,一是理论的既有模型与儿童文学的具体现实之间的某种不相容,导致学术研究与文学现象、作品之间的隔阂;二是原理论本身暗含的内在思想缺陷,随着理论的迁移运用也被带到了相应的儿童文学批评实践之中。有关这类问题的深入思考,无疑将使研究本身变得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它也是我在本书的写作中尝试打开的话题之一。

  本书关于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状况的梳理和思考,尚属初步的研究。我希望未来自己能将这一研究持续推进下去,并不断有所拓展。在慕尼黑研修期间,我曾尝试学习德语,但因时间原因很快中断,回到工作单位后一直未及重拾。读博期间,由忙碌的工作又回到学生状态,遂重新收拾起德语学习的愿望和热情。这多少也是受到目下这一研究课题的激励———我曾于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的研究室书架上望见一长排德语期刊,好奇之下,去向管理员求教刊名,得知这是一份有关儿童文学与儿童媒介的研究刊物,且早在20世纪中叶即已创刊。当时便想,假使通得德语,自己目力所及的西方儿童文学研究地图定又将拓宽不少。这一心愿在博士生学习期间得以落实为行动。那段时间,在专业修习之余,我也自学德语至能够初步读写的程度,并由此积累起一些相关的德文文献。我期待着在未来的研究中,也有机会让这些文献发挥它们的价值。

  学术之路无有止境,而我的旅程才刚开始。

  名家推荐

  这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能让国内儿童文学工作者大致了解英语区儿童文学理论的历史和概貌。此间能读到大洋彼岸翻译过来的论文论著,却没有鸟瞰的机缘,故往往缺乏总体把握。其实西方儿童文学理论的积淀远不如创作之丰厚,因后现代理论冲击也影响了更为执著深入的钻探。只以仰视态度看一切外来理论反难得其真情,因其艰涩浮泛而冷落之则损失更大。正如游客对周遭景点迷茫时,亟需一张略指概貌的简图,本书效用即在于此。

  ———刘绪源(学者,儿童文学评论家)

  赵霞是一位值得读者和作者信赖的、令人折服的批评家。她拥有娴熟的外语能力、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对文学敏感的颖悟力,像风一样越过语言的藩篱,在世界儿童文学和中国儿童文学之间自由穿梭。她深怀一颗要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赢取学术身份尊严的倔强的心,以批判性的视角再现英语儿童文学批评演进的历程,她以自己独立的思考、独到的目光和独特的行动力,从域外经验中披沙拣金,努力冶炼成一朵能够照亮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金蔷薇。

  ———李东华(儿童文学作家、批评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