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采花 织网 化蝶——《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创作谈(浦玉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09日09:19 来源:中国作家网 浦玉生

  从我发表第一篇施学散文《施氏宗祠遗址的寻觅》起,到国内第一部长篇人物传记《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的出版,整整30年过去了,回顾30年的历程,传记文学《施耐庵传》的创作仿佛是受到仿生学的启示,经历了蜜蜂采花、蜘蛛织网、蛾蛹化蝶的过程。

  蜜蜂采花。蜜蜂酿一公斤蜜,需采花百万朵,如花丛距蜂房1.5公里,那蜜蜂就得飞行45万公里,几乎等于绕地球12圈。30余年寻踪施耐庵,作 者在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凡传说中施耐庵走过的地方都走过一遍以上,曾四登山东梁山之巅,40次流连于施耐庵故里江苏大丰白驹镇民间深度挖掘史料、遗俗, 行程数万公里。正史上几乎没有关于施耐庵的记载,作者从见诸于笔记、文物、口碑等入手,研究施耐庵的交游,梳理了施耐庵一生求学、为官、从军、著书的人生 轨迹。传记文学首先是历史,“历”的繁体字“歴”,其下部的“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了一片树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里 说:“历,过也,传也。”“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是指时间上的移动。撰写传记文学需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历史知识、背景材料,不仅要知道元末明初, 还要知道清末民初。正像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是颇有见地的。采用 “类似经验转移法”,在于激活头脑里潜在的信息,如果头脑里没有什么信息,哪里还谈得上激活呢?大脑储备的信息越多,则捕捉到好的人物轶事、故事细节的机 率也越多。

  蜘蛛织网。就是说要有一个时刻准备捕捉信息的头脑,善于从水浒一百零八将诸多梁山英雄中寻找原型,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并将这种原型和蛛丝马 迹深入到施耐庵一生的时空信息之中,让历史还原施耐庵,这情形很像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传记文学的写作需要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像蜘蛛那样辛辛苦苦地去“织网”,去伺机捕取,在历史文献的温情与敬意中汲取,从民间口碑的和合与扬弃中把握,于出土文物的沉潜与辨析 中奋起,力求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中走出,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以文献、文物、遗俗的三重证据法,甚至多重证据法,消弥作者与传主之间 在时间、空间、心理上的三重距离,让作者与传主心性接近、身心交契,完成一个“生命相生相克的过程”,没有人能够真正超越他的时代,正像没有人能够超过他 的皮肤一样。《水浒传》是农耕社会的百科全书,传记施耐庵是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它不仅与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有关,又与那个时代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美 学思想、文化心态、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有密切联系。需要作者从整体上把握它,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层面的研究,才能做到史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笔力、哲 学家的深邃。

  蛾蛹化蝶。蛾蛹出壳的过程,由于茧子太小,它总是长久地努力扑腾,当它从茧中挣脱扑腾时会分泌液体,使翅膀丰满,不经过这个过程,它就不会飞。 如果当初茧口很大,它很容易破茧而出,那时它的翅膀又干又小,躯体是干瘪的,只能颤颤巍巍地爬行,是不可能变成会飞的蝴蝶。困惑、困难和失败有时候是长大 成熟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不经过困惑、困难和失败,可能就消灭了成功本身。《施耐庵传》不能只是史料的堆砌、现象的罗列,还要有文学的魅力,要求文史兼 融、“诗”“真”合一,需要在历史时空中的文学想象,最终让她像彩蝶飞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说,撰写《施耐庵传》,正像旅游一样是朝着“真实的想象”而去, 带着“想象的真实”而归。旅游之前的“猜”和“想”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过程,旅游的审美也因游走在真实与想象之间,才别有一番滋味。想象,恰恰体现了 旅游者具体的、感性的审美,高扬了旅游审美的主体精神。想象去诠释真实,用真实构成下一个想象。传记文学的想象部分与旅途的魅力正在于此。《齐物论》里面 的“庄生化蝶”,那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孤独而又迷茫,而“庄生化蝶”在毛主席那里就成了鲲鹏展翅。

  四大名著之一的经典《水浒传》就像一根充满了甘美汁液的甘蔗,《施耐庵传》力图不仅要告诉你甘蔗产地在哪里,营养成分有哪些,还要提供一个榨汁 机,让读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寻找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愉悦。水浒文化的甘蔗汁,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养料而形成的,人们已经吸食了千年,还将被读者继 续吸食下去,但愿这榨汁机能够与这甘蔗一起流传下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